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玩欣赏7——宋代青白瓷堆塑瓶

(2007-11-10 21:15:51)
标签:

人文/历史

古玩鉴赏

收藏

宋代

青白瓷

堆塑瓶

影青

谷仓

魂瓶

明器

高古器

分类: 古玩鉴赏
古玩欣赏7——宋代青白瓷堆塑瓶                    宋青白瓷堆塑瓶
   
     在我收藏经历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主要是来自社会习俗及收藏心理上的,比如说出土古玩中有很多是明器(即冥器,陪葬器)。当然从绝对意义上讲,绝大多数的出土器几乎都是陪葬器和随葬品,传世的器物除外。而陪葬器中,一部分是墓主人的随葬品,如生前用过的器物如耳环、手镯、玉佩、金器、书籍、服装、砚台、茶壶(如著名的明代制壶名家时大彬的“大彬壶”,现在发现的绝大多数是出土的随葬品。传世的大彬壶极为罕见。)等,但不少陪葬品是明器,即专为陪葬用的,如唐代塔式罐,本为和尚盛骨灰的罐子。还有元明之际的将军罐,早期的将军罐本是明器,只是到了明代晚期特别到清三代才逐步开始变成纯粹的欣赏器的。明、清的青花将军罐现在已是收藏界炙手可热的上品。一般清三代的精美青花将军罐基本上就动辄几百万乃至于几千万人民币,令一般人不敢望其项背。著名的如秦始皇兵马俑也是陪葬器。俑者,制作成人偶或动物偶像随葬的明器也。现在出土文物中为何周秦汉唐的高古器较为丰盛?即为其时盛行厚葬之风也。特别是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不要说是达官显贵,就是一般穷苦老百姓,墓中也总的有几个陶器随葬。只是到了后来,厚葬之风逐渐减弱,陪葬品才逐步减少的。但是,直到如今,如果土葬或有墓的总多多少少有一些随葬品,哪怕是不值钱的墓主人生前用过的或喜爱之物。所以,严格来讲,出土器绝大多数为陪葬器或随葬器就毫不奇怪了。
    我目前收藏品种大多数为高古器,里面有大多数是陶器。一般来讲,高古器大多数也是陪葬器或随葬器,特别是周秦汉唐。但马家窑、齐家文化、辛店文化一直到商、春秋之际,很多那时的出土器物度还是实用器,如马家窑的陶罐、商代的青铜酒樽等。如果有忌讳的话,基本上就不可能再玩什么收藏了。高古器有古朴之风,加上年代久远,保存不易,无论是古玩的质还是量,相对而言总还是少的。所以,很多玩收藏的人,一般不会顾忌什么的,只要是好东西。
    东汉以后,出现了堆塑瓶。称为谷仓,也有一些书上把谷仓也叫做魂瓶,即召魂用的明器。我国古代除了和尚等佛教人员尸体火化,有所谓的骨灰盒之外,一般人都是土葬。所以,魂瓶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骨灰盒,它充其量是放粮食的谷仓,主要还是精神意义上的招魂用物。但也有一些谷仓不同于魂瓶,就是专门放随葬用的谷物什么的农作物的。两晋之际的青瓷堆塑瓶,现在很多都是国宝级别的文物了。那种精美绝伦的程度真叹为观止(注)。到宋代,江西地区盛产青白瓷堆塑瓶。著名的湖田窑特产精美泛青白瓷器,称为“影青”,视为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一直到元代,甚至到明代,堆塑瓶都一直在民间作为陪藏器存在着。
    我以前只知道两晋青瓷堆塑瓶。虽然我见过安徽博物馆馆藏有类似的宋代堆塑瓶极为精美,两年前在汉口三眼桥古玩市场看见宋代青白瓷堆塑瓶,和我看到的画册上的安徽博物馆的极为相象,当时还不知道是明器,就觉得造型有民间艺术的稚拙味,价钱也不高,又是开门的一眼货,一对完整无缺的65公分高的宋青白瓷堆塑瓶才几百元。就拿下了。后来和我们湖美玩古玩的好手欧阳德彪和毛春义等老师一聊,才知道江西湖北这一带把这种堆塑瓶称为魂瓶,很多人忌讳,不玩这个。可我已经拿下了,心里被他们一说有点咯得慌。我也萌生了把这出手的念头。去年去天津开会,在天津美院版画系古玩高手孙世亮的家中,和他谈起来,他就一点也不忌讳什么。居然在他家中看到十几对从唐末到元代的大小不一的堆塑瓶。有一对居然有120——140cm高的影青堆塑瓶,龙头都伸出来了,雕塑的感觉相当强。那个精美的程度比安徽博物馆的那对有过之而无不及。要不是残的,至少也是省级以上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了。
    这一张图片即为我收藏的一对宋代青白瓷堆塑瓶之一。高将近70公分,釉水尚有六成左右,不残不缺。今年暑假带回扬州想出掉,正好遇到南京博物馆的研究六朝青瓷的一哥们(出过相关的书,专攻高古器),他一看价都没还,就以不低的价格拿走了。所以我和扬州一玩古玩的朋友讲,堆塑罐的实际价值应该不菲,只是我们由于种种忌讳和眼界局限,还远没认识到它的潜在价值。 
 
    注:“魂瓶的型制源于东汉中期的五联罐,东汉晚期罐上出现简单的堆塑装饰。三国时期,堆塑趋于繁缛,多装饰人物、动物、瑞兽和门阙。三国晚期至西晋,罐上开始贴塑佛像、亭、台、楼阁,罐上部呈塔式状。魂瓶是三国东吴地区具有特色的随葬明器,它从寓意到具象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也表明佛教在孙吴中晚期已相当流行。”杨秋莎《汉魏时期蜀汉、孙吴墓葬中的佛教遗物——兼谈长江流域的佛教传播》,2003年《四川文物》。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反映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更趋于成熟。纵观东吴墓葬所出的魂瓶,瓶上处于正面主要装饰位置的双阙应是墓主升天的天门;瓶上的多层楼阁应为佛塔,从孙吴至西晋时期,年代越晚楼阁堆塑越高,层数越多,塔的造型越趋明显。瓶上堆塑的跪拜、舞乐的场景,以及通灵的动物,构成一个神仙世界。魂瓶各瓶间的相通寓意通灵,瓶下腹部的小孔,有泥鳅或蛇作欲钻入状,应是象征灵魂的出入。江南孙吴时期的魂瓶及其装饰,其表现的内涵更多与“灵魂不灭”、“超度亡灵”有关。引魂升天、通天的信仰观念在瓶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堆塑瓶或是五谷丰登的庄园仓廪,还是祥云掩映、龙蛇生腾的仙乡胜景。实是一种特为亡灵设置的明器(注:陈定荣:《堆塑瓶论》,《江西历史文物》1986年第2期。)。
    江南魂瓶的出现和它所表现的宗教思想,可追溯至汉代的“神灵不灭、轮转报应”的佛教信条,并且,在汉魏佛教经集中也能找到依据:牟子答辞谓灭者身体,而神则不死:“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亡?得道身灭耳。(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第62页,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3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