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坑村口)
(篁村村口据说是宋代的廊桥)
(篁村据说是明代的祠堂)
(篁村古树)
这两天(11、16——11、23)又来到徽州另一个地方,江西婺源著名的“理学之渊源”——号称“山中邹鲁”的理坑村。婺源原属于安徽省,解放后可能考虑到地理位置更接近江西,所以划归江西省。
理坑是个理学名村,建于宋代。原名理源——理学之源,中国这么多村庄,敢于称为理学之源的可能仅此一村。文革中,理源人为了避免因这个几百年来被村人引以为豪的文化特征遭致灾祸,而改村名为理坑。几百年来因重视文化和教育,村里人才辈出。出过包括尚书在内的七品以上官员三十六名,进士十六人,文人学士多人。徽派文化能够得到相对的保存,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徽州黟县、婺源一带也有桃花源一说。
理坑的自然风光优美,堪称山青水秀。地理位置偏僻,离县城有五六十里路程。我到了村子里,才亲身体会到因为偏僻,所以这个村子能够得到很好保存的原因。村子里重视文化传承。也许是要一种示范意义,所以很多故居、故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周围尽是山,田地较少,生存的压力是可想而知。处于这种生存情景下的理坑人,只有通过苦读求去功名,才能走出大山,建功立业。否则,就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做农人,或者辛苦外出打工度日。这里的环境优美,受外界干扰少,也适于求学少年静心苦读书。文化上有很强的渊源,村人对文化、教育很重视,师资想来不会差。求学子女往往被寄托了较多的期待。所以也就特别用功,很早就懂得靠苦读求学来实现得到幸福生活的道理。我一次同当地乡政府的人聊起此事,他们对此也深有感慨。而对照现在很多城里的孩子,特别是家境很优越的,往往不如出身贫穷、生活艰辛的乡间“苦娃”懂得勤奋和上进。
这里的风光由于未受到太多商业化的侵蚀,所以基本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面貌。特别适宜绘画、摄影。斑驳的墙面,和黟县同出一辙但略有区别的马头墙和门楣,特别适宜油画表现之。这里的门楣多现拱形,而黟县则为方形。由于没有经过特别的修缮,村里常见很有造型感的残墙断壁,而引起我的驻足观视。为此,我还特地画了一幅蛮有意思的残墙油画。这儿有点像我上大学写生过的苏州周庄和读研究生时去过的贵州苗寨。村民自然生活,并未特别要把这里改造成新的旅游景点。然而,当我离开理坑时,却不由自主地担心我五到十年后再来时,这儿会变成又一个西递和宏村。有时,我在想,当我们大批的艺术爱好者和旅游观光客蜂拥而至,来到理坑这种原始生活状态的村落时,究竟是我们给他们带来了发展经济的机会还是更多地打扰了他们本为宁静的生活?我们似乎应该对他们表示抱歉之意才更为确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