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画册,红线处是我)
我的版画作品《隐者的思索》三联于今年六月被美国纽约艺术机构Grace Fine
Arts选中参加九月在美国纽约举办的“2006当代中国绘画艺术提名展”。今天收到了三本印有我作品、艺术简历、作品介绍、个人照片的画册。封面是北京宋庄艺术家鹿林的抽象水墨。
这次合作是一种我可以接受的方式:先收购再作展览 。所以,这是件令人期待的双赢局面。虽说我们的作品会在展览中以高出几倍的价格出售,但至少对于我们艺术家来说是没有多大风险的。这比那种拿了画不了了之的不知好多少了。我认识的一位江苏油画家王春伦(王村人)在九十年代初期,就被台湾一家画廊以展览的名义骗取好几十幅油画。然后画廊就蒸发再也联系不上了,因为那家画廊也知道大陆画家不可能到台湾来起诉他们。这种事情曾经让不少画家欲哭无泪。所以如何在画家和画廊之间寻求一种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就至关重要。画家在卖画时一定要考虑到画廊的成本投入与赢利,否则艺术市场就很难健康运转和发展。
我大致看了一下入选的作品,国画、油画、版画、综合材料等都有,基本就是以架上绘画为主的展览。入选了20位国内各个年龄阶段的艺术家。基本都是已经在国内成名的艺术家,我在其中算是比较小的,资历也是比较浅。象聂干因、钟儒乾、李路明、袁庆禄、鹿林等均是国内比较有名气的艺术家,也算是有成就的画家了。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极其火爆。走势不断看好,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国内画家的作品生产速度和对艺术的功利心态。但是我认为总体看来应该是件好事。因为中国艺术家作品长期以来价值与价格不相吻合。很多优秀作品以极其低廉价格出售,甚至是为了画家生存所逼。这对于以艺术为生的艺术家极不公平。或者逼得很多艺术家转而画行画赚钱、谋生。这对改善一些艺术家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环境时有积极意义的。但话又说回来,市场同时也是把双刃剑。也刺激了不少画家画行画,或胡编乱造各种所谓的艺术风格。市场也会毁掉一些很有才华的艺术家。因为市场需要的是一种风格的稳定和不变。象方力均、夏俊娜等人刚出道时显得那么才华横溢,但市场的过度青睐,使得这些人成了不幸的昙花。我前两年在书店翻夏俊娜的画册就觉得特别可惜。当年感觉那么好的才女画家,就因为过分迎合市场而一成不变。题材、造型、色彩、用笔重复,变得很匠气。这种被画商和艺术市场轮奸的例子还是很多的。但是他们也毕竟发家致富了,取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和名声。但丢掉的却是艺术的真正成就与拓展,即所谓的创新。然而,艺术什么的说不定对他们很多人根本就不重要,钱财、财富什么的才是他们的最爱。所以真正有成就的艺术家既利用市场又得很警惕市场的过度侵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