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生活梦想达·芬奇弗洛伊德杂谈 |
任何一个提起他的人都会想到他的“蒙娜丽莎”——“一个独特的、令人沉醉的而又神秘的微笑,他将这一微笑魔术般地附在了他画中的女性形象的嘴唇中”。他留给了世人一个难解的悬谜,微妙地捉弄着人类的智性。2004年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居高不下,创造了一个出版神话,同时也引发了争议无数。
与虚构的小说创作不同,摆在读者面前的是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于1910年所撰写的达·芬奇的长篇评传《列奥纳多·达·芬奇——一个对童年的记忆》(原名)。再度读到这部将精神分析学理论用于历史人物研究的先驱之作,我心里除了感佩还是感佩。译者李雪涛和任仲伟考虑到国内流行的译本是从英译本转译而来的,就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依据德国法兰克福出版社1995年的德文版本,译成《达·芬奇画传——一个对童年的记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尽管是一部严肃的学术名著,但是其饱含感情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缜密的逻辑以及译者为这本书特别甄选的紧贴内容的精美插图(一百多幅达·芬奇的油画和素描创作)却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
20世纪初,西方史学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方法,从达·芬奇留下的大量的形式丰富的草图、文字资料和艺术作品中寻找蛛丝马迹,追根溯源至他儿童时代的关于秃鹫的记忆以及他的身世之谜,最终发现了达·芬奇的秘密,并用俄狄浦斯情结解码了“微笑”的语义。
达·芬奇笔下的女子大多美丽温柔,但他却终身独身一人,现今世上也只有一些流传的关于他的风流韵事捕风捉影的猜测。弗洛伊德宣称,达·芬奇毕生都在寻找母亲的代替品,而当他50岁的时候,蒙娜丽莎出现了!他沉醉在这位夫人美好而诡谲的微笑和目光中,“因为这个微笑显然唤醒了他心中长久以来沉睡着的东西———很可能是往日的一个记忆。这个记忆一经再现,就不能再被忘却,因为这对他来说太重要了。他必须不断地赋予它新的表现方式。”蒙娜丽莎化身为他的母亲,化身为人类的伟大的母亲。她独特、富有深意的微笑———“列奥纳多式”的微笑被移植到了以后他所有的绘画和肖像人物的脸上,如《圣安娜与圣母子》、《施洗者约翰》和《丽达与天鹅》。“这些画弥漫着一股神秘气息,人们不敢去探究它们的秘密。”,“画中的形象仍然是两性同体……他们没有垂下眼帘,而是带着神秘的愉悦端详着,似乎他们知道了一个幸福的伟大成就,但对此又必须保持沉默。这个令人熟悉的、迷人的微笑让人预感到,这是一个爱的秘密。”读着这些玄妙而又严密的的文字,参看书中的达·芬奇的油画,我更准确地理解了大师的推测。久久地注视着画中人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可怜的、被遗弃的母亲,她深深地爱着她的孩子,却不得不离开她,她的笑容蕴含着无限的温柔、忧伤、隐忍的嫉妒和邪恶的威胁。而被这种迷离复杂的目光和微笑所笼罩的迷惑的孩子正渴望着温柔的爱抚,可是正是这份温柔成了他的灾难,“决定了他的命运和将来性格上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文字和图像相得益彰,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贴近两位大师的心灵。
当我最终被弗洛伊德的理论折服,我心中仍旧有股抵触情绪,我不愿去相信这个被母亲迷住的小男孩是通过艺术来“掩盖自己性生活的不幸”。对,我承认他一生都深爱着甚至迷恋着他的母亲,但是我认为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是用来“掩盖”,而是用来“表现”——表现他对母亲的眷恋和爱意。微笑,那是美好的回忆,是久久停留在心头的最动人最温暖的瞬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