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收到一短信:“某小学上语文课,老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问学生孔融为什么会让梨?在交上来的答卷中,答案可以分为一下四类:
1. 
2. 
3. 
4. 
老师晕倒。
 
今日我做了一个小测验,随便问问同事,大家习惯听“般若波罗蜜”了,但是“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
答案有如下几类:
1. 
2. 
3. 
4. 
 
看了前面的短信,我们会一笑,看了这个调研我们觉得没什么,很正常。
对于那些学生来说,他们也觉得这样回答很正常,没有什么好笑的。
按照惯例我们会批评学生怎么连中国传统的礼仪都忘得一干二净,同时感叹:现在的孩子,唉!
但这里要说的是沟通的问题。
仅仅以我们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事物是一种样子;用别人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样子。
正所谓“事异时移,变法宜矣”。老同志也可能遇到新问题。我们常说的创新就是这个意思吧。
写短信的人是智慧的;学生是无辜的;我们是幸运的。
我呢?是无聊的。呵呵。
 
(注:“般若”即大智慧;“波罗蜜”即达到彼岸,意为大彻大悟。“般若波罗蜜”即为靠大智慧达到彼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