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2015-06-30 17:26:59)
标签:
毕业分配策划案幼师年前眼眶 |
无意中翻到了六年前的一份策划案,仔细看完,眼眶温热。
六年前,我入行十年。如今,第二个十年,已过大半。话筒前,十六年光阴,倏忽而过。
当年,为了赶上最后一拨管分配,读了幼师。没等毕业分配,就应聘到电台,做主持人。爸妈忧心忡忡:放着正式带编的老师不当,到电台当一个临时工,辛苦又不稳定。这样的念叨,一直持续到五年后,通过考试正式调到电台。
上班早,读书就少。在这样一个专业度相当强的行业持续生存,非科班出身,就得卯着劲儿拼命学习。于是,这些年,各种进修,函授,读研……拼命三郎的节奏,以期补上当初选择所决定的短板。
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不是热爱那么深,一定不会坚持这么久。有些时候,热爱就像是一种信仰,会生出无穷的,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奇葩说》曾经有一期主题:是选择稳定工作,还是追求梦想?看那一期节目,听着正反双方的观点,我也在思考。这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端。职业的稳定性,可以维护生活的品质;梦想,也总是要在的。而你所有的奋斗努力,辛苦劳累,都是在为生活品质和梦想买单。
记录职业生涯的前十年,一定会有我的搭档。那些年,播放音乐还是靠磁带和CD,录片花或者广告,要一气呵成,人声和音乐,节奏和气口,都要恰到好处。无数次,和搭档在没有空调,冬冷夏热的录音室里,为琢磨一个节目的片花,争得面红耳赤,通宵达旦反复录制、修改,直到彼此都满意为止。那种喜悦,如今,难以复制。
记得前两年的某天,搭档说:翻到了我们那时的节目录音带,哈哈哈哈……听着好傻啊……但真的耐听……我们嘲笑着当年自己稚嫩青涩的声音,却也怀念着当年的赤子之心。这么多年,再也没有遇到那样的搭档,也不曾找到那种一个眼神的默契。
如今,在这个城市,我依旧坐在话筒前,进行着主持人的职责。我的搭档,已经在那个城市换了一个行业,话筒,是他业余时间的绚丽。关于理想的赤子之心,已长成面对生活的温柔力量。如今,30+和40+的我们,见面或电话聊的,几乎已经与这个行业无关,我们成了亲人。
……
看完策划案,跟先生说:快看,那时的思维好超前,现在好多超火的节目都有这份策划案的影子……说完,一点点黯然。在心里问自己:现在,还能写出这样热血的方案吗?
答案,在未来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