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反差
/冬青树
转眼间,刘少华局长退休1年时间了。
已成为市属某医院院长的杨辉,至今没有给刘局长送去一声问候,没有去看望他一次。刘局长心里惦记着、期盼着,同时也琢磨起来,在位与退位面临如此之反差?这对一个正直而善良人来说,一时难以理解。
提起刘局长与杨辉的关系,也非不正常关系,只不过是领导器重下级、培养下级而已,谈不上是忘年之交的朋友,也谈不上是感情至深的亲戚。而让刘局长难以忘怀的是正常的人之常情。刘局长从回望过去的事情中寻求答案。
15年前,刘局长时任市卫生局医疗处处长。杨辉刚从某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市属一所医院医疗科工作。
半年后,杨辉被临时抽调到市局医疗处帮助筹备全市医院院长工作会议。那时刘处长认识了杨辉,给刘处长第一印象,小伙子脑瓜子灵活,干活麻利,对领导很有礼数,让人感觉良好。
全市医院院长会议闭会之后,刘处长没有马上让杨辉回到医院去,而是继续留在处里帮助工作,刘处长的想法是有更多的时间进一步观察和锻炼杨辉。
在处里帮助工作期间,杨辉特别会表现自己,能说会道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注意领导眼色,主动贴近领导,对刘处长敬重有加,让处里其他人多了几分对杨辉的反感。
杨辉没有去考量别人的感觉,只要处长感觉好就行。
他经常把清洁工使唤到其他办公室打扫卫生,自己亲自担当起了打扫处长办公室卫生的任务,为处长打开水,提早泡好茶,跑前跑后,演绎着一个公务员的角色。
他还不时走进处长家里拜访,送点家乡的什么土特产。这一切,刘处长是以一个善良人的眼光来看待的,没有向坏处去想。但是刘处长不糊涂,对送钱送贵重东西坚决不收,收点儿土特产不拒绝,并以回赠一些东西为安。
一年下来,杨辉在刘处长的脑海里形成得印象是良好的,认为杨辉这小伙子是一个可以培养之才。
一次,
刘处长正式把杨辉找到办公室谈话,开门见山地说:“小杨啊,你来医疗处帮助工作已经一年多了,表现还不错。你年轻,为了将来发展,应该回医院去,在基层好好锻炼自己。”
刘处长的话里没有包含什么许愿或承诺,只是希望。杨辉领会处长的心意,表示“一切听从处长安排。我回到医院后会好好工作的,请处长放心,也请处长今后多多关照。”
第二天杨辉向刘处长作了告别,回到了原来的医院,继续在医疗科工作。
回到医院后,杨辉脑子里只有市局的刘处长。三天两头打电话给刘处长汇报工作,一是保持这条上层线不中断;二是从刘处长那里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从中悟出个一二三。
每逢重要节日,杨辉必定要去市局,给刘处长送送礼,仍然是土特产类东西,杨辉知道送大礼刘处长是不会要的。
刘处长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不会对下级夸海口,许什么愿。杨辉每次从刘处长那里回去,心中仍然没有什么底数,只是听到刘局长希望类的话。
两年后,刘处长晋升为市局副局长,分管医疗等工作。他对杨辉的关注和培养没有放松,认为这是老同志对年轻干部培养应尽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杨辉也从刘局长的关心中感觉出了一线希望。
在杨辉毕业到医院工作6年之后,被市局任命为医院医疗科科长。此时,杨辉认为是刘局长的重用,他特地跑到市局对刘局长表示重谢,刘局长没有领情,连一丁点儿礼物都没有收下。这着实让杨辉一头雾水,搞不明白。
刘局长这样做的目的,要让杨辉知道,职务提升是组织的信任,而不是他个人的恩赐,应把组织的信任当成今后努力的动力。为此,他给杨辉送了“十个”字作为人生的准则,即:学习、团结、务实、创新、廉洁。
杨辉是个聪明人,很快揣摩出了局长的心思。他带着没有送出去的礼物回到了医院,同时也带回了刘局长的“十字”准则。
之后几年时间里,杨辉也干了一些事情,医院的医疗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任科长五年的杨辉被提升为业务副院长,三年后,又走上了院长的岗位。这时,已担任正局长四年有余的刘少华,继续关心和支持杨辉的工作,经常给他个提醒,送去忠告。
而杨辉自从当上院长后,主动向刘局长请示汇报思想和工作一年比一年少。在刘局长退休前的一年里,半年也听不到杨辉的声音。有一次,还是刘局长主动打电话去医院说一个病人的事,与杨辉聊了几句。
一年里几个大的节日,刘局长家里没有了杨辉的身影。
年底,刘局长退休了。
一次,为办医疗保健证,他退休后第一次去局里。走到局办公楼二楼,突然,眼晴一亮,一个熟悉的背影从局长办公室里闪出,向着相反的方向走去。他揉了揉眼晴,确认这熟悉的背影是谁,这不是杨辉嘛,他想喊一声杨辉,但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刘局长在位时,特别是前些年,身边人气氛很旺,在位的最后一年和退休后,人气突散,留下得多是不尽的感触。
退休后,来看望他的,或打电话问候他的,或请他吃饭的,都是过去的老朋友、老同学和平素交往淡如水的人,特别是有一位他曾批评过的下级不时来看望他,让他感动不已。
而他真正有所帮助和器重的人,与他保持远远的距离,让他见不到身影,听不到声音,这自然也包括杨辉了。
此时,他越发想到杨辉这个人,如此反差?其答案也在刘少华脑海里渐渐清晰:势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