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为什么越来越难得?

(2013-08-22 13:03:04)
标签:

情感

钓鱼岛

小舟热线

高考

暴雨

  幸福是什么?怎么才能得到幸福?这是两个困扰了人类数千年的问题。而追寻幸福则是深深埋藏在每一个人心中的愿望。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人的幸福就是吃饱穿暖、子孙满堂,得到满足并不难;到了科技高度发展的现在,幸福似乎和钱画上了等号,而且人们越来越难感到幸福。

  幸福正在离我们远去吗?日前,美国《时代》周刊探寻了影响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因素,并为大家指出一条追寻幸福的路。
基因影响人的幸福感?

  人类似乎生来就渴望得到幸福和快乐。对早期的美国土著而言,幸福就是他们翻越崇山峻岭、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的那一片肥沃土地;对淘金热时期的美国人而言,幸福就是双手在泥泞的水中泡上三个月后筛淘出来的那一颗小金粒;对被解放的黑奴而言,幸福就是可以自由地行走在马路上、平等地坐在教室里;对40年前的科研者来说,幸福就是看到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

  一代代人对幸福的追寻从未停止,这种追寻大概是基因里携带的。而每个人种,甚至每个国家、每种文化背景的人,对于幸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寻找快乐》一书的作者本·沙哈说,“幸福、生命的意义与快乐,是全世界人的追求,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对有意义的或快乐的事情定义不同。”

  虽然目前科学家尚未精确找到人类基因序列组上究竟是哪一个基因在主管幸福感,但现有的科技至少已经找到了两个反面情绪的基因——— DRD4和5-HTTLPR。

  DRD4被称为“爱情骗子基因”,能够影响大脑多巴胺的含量。研究显示,大约25%的拥有“爱情骗子基因”的人比其他人出现不忠行为的几率要高出一倍多。而这些人一旦出轨,更容易发生一夜情。

  5-HTTLPR是目前被研究最多的一个与情感功能相关的基因。带有短型5-HTTLPR基因的个体,社会敏感性更高,对负面事件更在意,也更容易受到生活中应激事件(如离婚、伴侣死亡等)的影响而产生情感障碍,如抑郁。
不幸福是因无事可做?

  幸福,是种很复杂的情感体验,不仅包含单纯的欢喜和快乐,还涉及自我认同、社会关系、成就感等。然而,人们正面临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幸福,越来越难了。说来奇怪,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不愁吃穿,还有相当丰富的文体休闲活动,科技也高度发达,但觉得“不幸福”、“不快乐”的人却越来越多。
  有人提出,现在“不幸福”恰恰是因为前人做得太多了。

  美国自1776年建国至今,一直追求丰盛的食物、充足的土地和矿产资源。然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却有一个误区,就是都在追求建设,直到土地上没有了空间。
  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独立宣言》时曾写道,“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是人最基本的权利。”现在,美国人面临的是,如何调解先驱追求伟大梦想与当代人寻求满足和喘息之间的矛盾。

  持有这类观点的人认为:幸福的人才不会细算自己拥有的财富,他们会选择去做发明。从电灯、电报、电话到飞机、电影摄录机、手机,再到电脑、社交网站、智能手机……美国人的幸福感就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创新发明。可是,到了现在,似乎所有的发明、垦荒和建设都已经被前人做完了。以前的人在院子里播种、收获果实就能觉得幸福,而现在的人却只能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节目。

    有钱就能买得到幸福?

  还有人觉得,幸福与所拥有的财富成正比,钱越多就越幸福。其实不然。

   日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发布了《2012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报告所列的50个国家中,美国只排在第23名。“最幸福的国家”前三名分别是冰岛、新西兰和丹麦;紧接着四名分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和越南。这样的排名明显和国家经济水平无关。

  客观来说,在一定范围内,钱确实能“买”来幸福。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食物、空气、水、衣物等,第二级则是安全方面的需求。当人还处于这两个阶段时,钱确实可以与幸福感挂钩。一旦需求上升到后面的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层面,钱就没那么有用了。

  今年4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 155个国家国民贫富差异与幸福感的联系。结果证实,在较贫穷的国家,国民幸福感与财富的联系非常明显。而在较为富裕的群体中,财富的增加所带来的幸福感就有很大差异。这大概是因为“富有的人各有各的生活,而穷人的生活总是一样窘迫”。
  由此可以引申出购物“血拼”与幸福感的关系。对穷人来说,买东西往往是为了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果难得买一件非必需品,其满足感和幸福感是非常强烈且持久的。而对于有钱人来说,“血拼”购物买回来的东西更多时候是为了展示给他人看,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对此,旧金山州立大学心理学家瑞安·豪威尔说:“假设不管你发什么帖子,不管你秀什么照片,根本没有人理你,你还会这么孜孜不倦地发吗?”

    网络攀比令人难幸福?

  伊利诺斯大学心理学家爱德华·狄埃纳说:“如果钱给人带来的东西远超过他本身所期盼的,这确实能刺激幸福感增长。可一旦欲望超出了其所能承担的极限,就算钱越来越多,人的幸福感也会越来越低。”

  这点在现代化的今天尤其明显。100年前,每个人都说得出来整个国家最富有家族的名字,但却对其具体生活的细节一无所知。而今日,随着摄影摄像科技的发展、媒体的发展、网络和社交网站的发展,人人都能看见超级富豪和明星大腕的奢靡生活。所谓“痛苦来自于比较”,看看富豪们的生活,再看看自己的,很容易心生不满和妒忌,丧失幸福感。

  就算不跟富豪们比,还有个令人心碎的比较对象叫做“别人家的XX”。在如今铺天盖地的社交网站上,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各种炫富、秀恩爱、晒生活的图片和帖子。据不完全统计,在“脸书”上,11亿用户随时可以在上面晒自己新买的车、宽敞的大房子、浪漫的海外度假……而这一切,可能是屏幕后面的你省上整整十年也未必能买得起的。在“推特”上,也有5亿人可以随时用140个字击垮别人的幸福感。

  而且,连粉丝数都变成了可以攀比的东西。比如,A有50个粉丝,但其闺密B却有500个关注她的人,“人比人,气死人”啊。据《时代》周刊统计,约有60%的受访者坦承,泡在社交网站上并没有舒缓或改善他们的情绪,还有7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他们不相信他人的生活都如其在网上展示的那样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