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帮" :女人的事 "女人帮"
你
女报记者 钱铭 实习生 吕建盼 摄影 高原
近日,李小舟老师接受了全国十大媒体之一《都市女报》记者的采访。以下是采访内容:
作为已婚女性,你会在生活中因为失去自我而茫然无助吗?你会因为爱情降温而寂寞彷徨吗?你会为处理家庭生活琐事而绞尽脑汁吗?生活的烦恼很多,而知音少,弦断无人听。在春天这个属于女人的季节里,都市女报成立“女人帮”,和女性读者一起探讨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邀请相关专家答疑解惑。

我们的宣言是“男人不能解决的,女人帮你”!我们期待你的加入,说出你生活中的烦恼,喊出你的幸福,我们一起打造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亲情的港湾。女人帮qq群号为32661058,新浪微博“都市女报女人帮”欢迎大家踊跃入帮。
最近,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发布了《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2011年近50%的受访单身人士身边存在“闪婚”现象,有21.7%的受访者身边“有一对半年内就离婚”的人。闪离已经成为都市男女无法回避的情感话题,本期女人帮邀请三位婚姻情感专家聊聊关于“闪离”和“小三”等热门话题。时间:2012年2月22日上午10点地点:两岸咖啡解放东路店“女人帮”嘉宾:于晓丽(济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下图左一)朱海琳(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院长,下图左二)李小舟(婚姻情感心理咨询师)
物质化婚姻的悲剧
记者: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最近发布了《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2011年近50%的受访单身人士身边存在“闪婚”现象,比上年大幅提高;有21.7%的受访者身边“有一对半年内就离婚”的人,累计共有32.8%的受访者身边有“闪离”的人。
李小舟: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信息化,人们面临的心理困惑却有增无减,大家都忙,甚至连谈恋爱都是网聊,对着冰冷的机器谈,为什么我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剩男剩女反而多了,因为人们茫然追求生活,相亲都是谈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婚姻,本身就存在不稳定因素。
于晓丽:整个社会太崇尚物质了,小三的出现和80后、90后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很多家长在孩子择偶时强调对方是否有房有车,甚至有些家长对孩子接触有钱的已婚男性不阻止。带有附加条件的婚姻不会长久,这也是闪婚闪离越来越多的原因。
朱海琳:女人必须学会自强、自爱。这个“强”字并不是强势,而是自身素质的提升,因为女人太强势夫妻关系并不和谐。
想出轨是人的本性
记者:不少女性婚后会觉得感情很快淡化,七年之痒已缩短到三年、两年,甚至一年。最近新浪网一项调查显示,57%的已婚女性想要出轨,渴望一段唯美的外遇。婚姻对女性来说,是不是幸福的归宿?
朱海琳:我觉得这个数字不真实,想出轨的女性远远高于这个比例。无论什么年代,想出轨是人的本性,男人和女人都一样。饱暖思淫欲,古人就告诉我们了,寂寞人人都会有,关键是怎么解决。
于晓丽:我觉得出不出轨是个责任的问题,一个女人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要是还想着出轨就太没有责任感了。每个人都会有寂寞的时候,但出轨不是解决寂寞的方式。
李小舟:现在女性压力很大,一个咨询者告诉我,她是个已婚女性,特别渴望找一个成熟的陌生男人靠一靠,放声哭一场,这并不是为了满足性的需求,而是渴望爱。女人因为渴望爱,结婚久了就会产生疲乏感。但是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来解决。
朱海琳:寂寞和外遇没有关系,女人婚后的寂寞主要是精神上的,因为她再也无法得到结婚前的那种快乐。家人的帮助是最重要的,闺密给的再多也比不上丈夫所给予的关心,一旦在丈夫这里得不到这种关心,就会想要去别的男人那里寻找。
宠爱丈夫 别宠坏丈夫
记者:最近看到一条新闻,说有个男人和小三一起把原配逼死了。现在小三从以前的见不得光到越来越猖狂。
朱海琳:小三的优势在哪儿?小三不一定年轻美丽,但肯定具备了原配不具有的某种特点或品质,比如温柔、善于交流等。所以原配一定要检讨自己。当然出轨的一方也要检讨自己,婚姻是既成事实,一旦结婚就要负责。另外性在夫妻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性和谐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础。
于晓丽:解决小三问题,还是要靠沟通。丈夫出轨肯定是夫妻之间沟通出现了问题。首先不要哭闹,要积极地去协调,去沟通。如果真的是感情已经破裂,对于一个自立的女人来说,分手并不是坏事。
朱海琳:我认为宽容过度就是无原则,是对对方不负责任。夫妻间的爱是具有排他性的,爱的最高境界是亲情,但是这种亲情和父母孩子给的亲情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宠爱丈夫,但不能宠坏他。
李小舟:我觉得女人无论到了什么年纪,一定要学会成长。做女儿,做妻子,做妈妈,做婆婆,每个阶段和角色,女人都要学会成长。如果只是男人成长,怎样与对方一直相匹配呢?
和谐家庭评选不靠谱
记者:不久前,北京市妇联推出和谐家庭评选标准,取代五好家庭评选。85%的网友不支持这个标准,认为标准中的“藏书300册”、“经常购物、旅游、聚餐”等都是给富人设定的,各位老师有什么看法?
于晓丽:这个评选本身就不对,针对性太强了。很多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普通家庭,没有时间旅游,没有300册藏书,就不幸福不和谐了吗?我认为北京妇联应该从一个大方向出发,不该出台这么细致的标准。
李小舟:说到藏书,如果家里真的有藏书就一定会看吗,就真的能学习吗?这种标准究竟拿什么来衡量?
朱海琳:我觉得这个标准本身并没有错,只是与名称不匹配。对于城市家庭来说,上网应该是比较普遍吧,而一个家庭藏书300册并不是一个特别高的标准。至于旅游,如果一家人骑自行车去郊区野餐也是旅游。购物也不一定买东西呀,一家人一起逛商场也叫购物。虽然标准没错,可用上“和谐”这个字眼,就太宽泛了。
本文来源:http://dsnb1.e23.cn/html/dsnb/20120228/dsnb9665083.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