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能猜出图中这些人都是什么关系吗?
我是80后,86年出生的,我有兄弟姐妹,所以我不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二胎,多胎还是很普遍。比如我家,我是排行老三,而我的伙伴们还有小六小七的。
打我记事后,总跟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跟兄弟姐妹们一起干农活,一起上学。那时候我记得有些家庭是有6个孩子的,兄弟姐妹非常多,也出现舅舅比外甥小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我生活的环境处在少数民族自治州,政府对少数民族有优待政策,也可能当地人总想多生几个孩子有伴,基本上跟我同龄的小伙伴都有兄弟姐妹,很少看到有独生子女的。
说到这,估计有不少人开始疑惑,那政府也只同意生二胎的啊,可为什么会这么多呢?我就这么解释吧!当时村民的计划生育意识不够强,没有想过生一个孩子要投入多少精力和财富去抚养培养成才,只是想多生几个才好。
另外对安全防护措施也比较薄弱,怀了就生,生了就养,所以一个家庭有3、5个孩子是很普遍的。而如今,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反而少了很多,个别家庭也只有两个,大部门也选择只生一个孩子。
然而也因为兄弟姐妹多,在亲人之间的那些情谊相对比较浓郁,以至于如今每到逢年过节都会来回走动。这也能传承了我们苗家人的热情好客之风。记得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或者七月十三日,总有不少已经出嫁的姑娘会挑着粽子回娘家,农忙的季节也会回来帮忙。
而有兄弟姐妹,也能相互的扶持帮助,比如年纪大的哥哥姐姐会出去打工,赚钱给弟弟妹妹上学的事情在村里屡见不鲜,而且家家户户基本上都这么做。所以那个时候我也想有个疼我的姐姐,无奈却只有哥哥,还从小跟我打到大,互不相让。
记得我小时候问过我母亲,不是已经有两个哥哥了嘛,为什么还生下我。母亲无奈的说:那时候因为生了两个儿子,还想生一个妹妹,以后能挑粑粑回来给哥哥吃(苗家习俗,女孩子出嫁了会经常挑粽子粑粑回娘家),无奈老三还是个带把的,可愁死了母亲。
好在我小时候还是比较听话,跟着村里的哥哥姐姐们一起上山砍柴,一起下河边洗衣裳,去野外打猪草。总之,家里男女的活儿我都会做。只是遗憾那个时候母亲因为我是男孩子,没教我刺绣,要不今儿我还算是非遗的继承人,不过我现在还是会做十字绣的。打毛衣嘛,就算了,好汉不提当年勇。
兄弟姐妹多,父母对子女爱相对也会比较平均,我记得小时候父母从来也没有因为我是家里老小而多关爱我。该做的家务活一样不能少,但是该让我去接受教育也从不含糊。记得当我从初中开始上高中和高中毕业上大学的时候,从小到大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很多女孩子纷纷辍学,要那么出去打工,要么早早嫁人。而我的父母还是选择了送我来上海上学,直到如在上海有了工作。
有时候我问母亲: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会不会压力小一点,父亲也不必在我们兄弟读书的时候一年到头在外面打工赚钱。你也可以不要那么劳累。但母亲笑着说,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好,有个伴,也有照应。
如今我在上海工作,生活中的80后好90后同事,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当听到我有兄弟姐妹的时候,都投来羡慕的眼神。或许只有兄弟姐妹的家庭,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到兄弟或者姐妹之间的情深。如今,我还是很兴庆我有兄弟姐妹。那种有困难相互帮助,有压力相互分担的感动,也能深切的感受到兄弟姐妹之间的那种血脉之亲。
早晨,苗寨的妇女们在忙着插小秧苗。(2013年5月摄)
苗寨的春天。(2013年5月摄)
我在跟家人收稻谷。(2014年10月摄)
我在抓稻花鱼。(2014年10月摄)

母亲在切南瓜。(2014年10月摄)
母亲亲手给我做好的刺绣作品:领带。(2014年10月摄)
姐弟两,我初中同学的孩子。(2014年10月摄)

姐弟仨。(2015年2月摄)

陪父母逛上海。(2013年6月)
我与母亲在外滩合影。(2013年6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