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悼念玉树地震中遇难同胞

标签:
遇难同胞气候灾害退伍士兵粮食玉树上海情感 |
翻看2010年至今的焦点新闻,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关键词:海地地区发生7.3级地震、开春西南方大规模干旱气候灾害、智利发生8.8级地震、北京沙尘暴,然而,以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进一步考验着人类现代社会的承受力。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人,我们也许不能去根本的改变什么,但至少,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些什么。
清代朱用纯在《治家格言》说道:“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后来,大家把这几句诗引伸为“未雨绸缪”,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准备,以免临时手忙脚乱。
在我的家乡,我80多岁伯母一直对我们说,要多种粮食,而且去吃老粮食,新的粮食收藏起来,万一遇到干旱之年才有得吃。有钱的时候,多存点,省吃俭用。万一哪天需要一笔钱的时候才拿得出来。那时候我们认为她是传统观念,可今年的旱情,正预示着她的猜测,虽然现在人们生活改观了,可是,未雨绸缪的意识还必须要铭记。
未雨绸缪一词,渐渐的似乎是在成为人们每次失败后必总结的一句词语。可是,为什么不能未卜先知呢?其实老祖宗们很早就提醒过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未雨绸缪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真正能做到的却不多。人类天生有一种惰性,不到迫不得已就不会去改变现行的各种还过得去的做法,当这种做法还能够让人得到很大的满足时尤其如此。
我想大家依稀记得温总理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他在灾后四个小时就抵达现场的场景吧。今年仍旧是第一个中央领导人扑玉树,他让我们感动着。可换句话说,中国的地质探测机构,预防部门是干什么去了?未雨绸缪难道他们就不懂,这让我难过。
“5.12”,我们集体默哀!今天我们仍然继续默哀!那么几年以后呢?难道我们还继续默哀吗?或者别人为我们默哀?
今天许多网页都显示版面显示的是黑白,这让我想起了在部队的那三天,每天看着黑白的报纸,心里一直惦念着灾区。每次看到有关玉树地震的新闻图片,心里总有想哭的冲动,为什么?那么年轻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而我们却未能做些什么?巴蜀大地的伤疤才基本合愈,而玉树却被裂开这么大的伤口?
我只是个退伍士兵,只是个在校大学生,只是个凡夫俗子,只是个进城的小农民,当突如其来的国家性灾害出现,我却深感无知和不可控。但,我希望关心灾区人民的朋友,能伸出一双援助之手,让他们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离去的同胞,当浓烟升起,我知道你们已在超度,希望天堂里没有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