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解亲子相处中的不愉快

(2015-06-16 10:35:42)
标签:

育儿

化解亲子相处中的不愉快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总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发生。比如孩子不喜欢和父母交流,大人冤枉了孩子,孩子爱提问多家长不耐烦,孩子不听话家长动作打,等等,搞得双方都不愉快。这就需要家长掌握一些化解的方法。
  化解一:冤枉了孩子应向他道歉
  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受到冤枉。孩子真诚地对待每一件事,如果一旦受到最亲近的人的怀疑与冤枉,会感到十分委屈。
  具体事例
    3岁的毛毛入园头几天他总把园里的玩具带回家,爸爸妈妈和老师不断地给毛毛讲道理,很快毛毛就明白那些玩具是幼儿园的。但是有一天,妈妈接毛毛时突然发现毛毛的衣服口袋里藏着一个小机器人,妈妈情急之下大声斥责他,毛毛被吓得放声大哭,妈妈这才知道积木是同学送的。那一天毛毛就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家人怎么哄都哄不好。
  专家解惑
    孩子的世界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很多时候,他们在对待事情时总显得比成年人较真,何况是被父母或小伙伴们冤枉的时候。父母在道歉之余,要让孩子明白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挫折,这可以提高自己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这样的孩子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较易适应,他们的自控能力、承受能力都会比较好,比较“老练”。而心理成熟度差的孩子,不太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正确做法
    一定要首先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然后再下结论。当冤枉孩子时,应设法公开道歉,还给孩子自尊,这样才能安抚他委屈的心情。父母要能够接受孩子受到冤枉后表现出来的情绪,比如适度的哭闹;之后,自然应该好好地去安慰孩子,设法使孩子的情绪在爆发后能够渐渐平复下来。
    
    化解二:让孩子说出心里话
  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这样抱怨:“唉!我家宝宝不知小脑袋里整天都琢磨些什么,想让他说出心里话,真是比登天还难!”孩子为什么不向父母讲出心里话呢?那就要看看当初你是怎样对待他的。
  具体事例
    妞妞从幼儿园回到家,小心翼翼地告诉妈妈:“今天隔壁的玲玲拿了一朵小红花,我没评上。”还没容她往下说,妈妈已经板起脸来:“你怎么能比玲玲差呢,为什么你就不能有小红花啊?”劈头盖脸的教训把妞妞弄蒙了,她本来是希望主动说出来让妈妈安慰一下自己的,谁知道妈妈还批评了她,她觉得难过极了,以后再也不和妈妈讲幼儿园的事了。
  专家解惑
    孩子说心里话时往往是遇到了疑惑和困难,他们热切地希望了解他人的看法,更期盼得到有效的帮助,如果这些愿望得到了满足,孩子就会乐于主动地袒露心声。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想法总是持否定的态度,一味地讥笑孩子的无知、批评他的不足、拒绝他的要求、责备他的错误,这就让孩子有了成见:一讲心里话就要挨说挨骂,我不如不讲了。
  正确做法
    孩子的话可能会令你气愤,让你难过,也可能会使你觉得荒谬可笑,无法认同,即便如此,父母也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尊重宝宝的发言权,表扬宝宝的诚实,然后再帮他认识不足和不对的地方。
  
    化解三:对爱问的孩子不要嫌烦
  三四岁的小孩子爱提问,不仅问题多而且五花八门,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所以就喜欢向大人问这问那。孩子爱问“为什么”,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具体事例
    平日佳佳就整天小嘴不停,整个一个小“十万个为什么”。放了暑假呆在家里没有小伙伴分享问题,爸爸妈妈一回到家,她追着大人说这说那。只要爸爸妈妈一下班回到家,就缠着问事情,妈妈就会不胜其烦:“乖女儿,别吵了,让妈妈静一会儿!”妈妈没有注意到佳佳脸上失望的表情。
  专家解惑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还会这样打发孩子:“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长大了就会知道的。”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就是这样扼杀的,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问题。
  正确做法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千万不能嫌麻烦,要鼓励、表扬孩子肯动脑筋,同时,要认真地和孩子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当问题太难时,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如果问题不是太难,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启发,鼓励孩子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辞,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我们一起来看书找答案。
  
    化解四:孩子胡闹不要动辄打骂
  孩子的情绪一旦失去控制,他的胡闹就会令头痛的父母无所适从。如果恰好在公共场所,爸爸妈妈容易头脑发热,直接与孩子“交锋”,脸红脖子粗的,也许一冲动就容易动手打孩子。
  具体事例
    周六,一家人带上两岁半的孩子到游乐园玩。一到游乐园,孩子像放风一样要求父母玩这个玩那个,不如愿就满地打滚,妈妈终于失去耐心动手狠狠地打了他,这下孩子更是放声大哭,周围人群的指责让妈妈既生气又尴尬。
  专家解惑
    从孩子从几个月开始,他就已经开始理解人的各种面部表情。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孩子会感觉不知所措,因此容易对父母的教育意图产生误解,时间长了,容易焦虑不安,终日提心吊胆,结果却往往离父母的要求更远。而且经常打孩子的父母会树立一个坏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在家里挨父母打,到外面他就打比他小的孩子。
  正确做法
    无论孩子怎样大喊大叫大哭大闹,失去控制,父母都不要对着孩子吼叫。首先要保持平静的表情面对孩子,严肃地看着他的眼睛,传达你的坚持态度;当父母也觉得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则最好采取冷处理,不理睬,让他独自待上一两分钟,他一看没人注意,慢慢就会安静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