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溺”死了责任心
(2012-12-30 18:49: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专栏 |
溺爱,“溺”死了责任心
文/张蕾(家庭教育指导师)
溺爱的镜头
镜头一:当面袒护
乐乐今年五岁,正在在家玩耍,他将爷爷的布鞋挑在竹竿上旋转,不慎掉进爷爷的碗里,爷爷到口边的一盘拌面被糟蹋,而且被突然飞来的鞋子吓了一大跳,乐乐神色慌张。旁边的妈妈出面了,将乐乐带进书房,关上门,正准备教孩子为自己的调皮负责:(1)认识行为的后果;(2)向受害者爷爷道歉;(3)玩耍要选好时间、地点;(4)自己的行为绝不能轻易伤害他人。还没开口,门被奶奶敲开:“雷晓,你爸爸让我传话,你要是再在我家里发威,就别再进我家的门了!”妈妈为了避免家庭纠纷,只好暂时作罢,待等回到自己家再说!可是,晚饭后回家时,乐乐一直被奶奶护送到家,等到乐乐睡着,奶奶才离开!
老人心理:现在我就这么一个宝贝孙子,谁也别想伤害他,谁伤害我孙子,谁就是我的敌人,我就不会让他好过。
教育后果:孩子是非观念模糊,在爷爷奶奶的“保护伞”和“避难所”下任性、放纵自己,更不会有责任心,不会有内心督促自己成长的催化剂。
镜头二:过分关注
今天是丹丹的生日,丹丹打扮得像要登台表演似的,妈妈家、爸爸家和自己家的所有成员共24人被请到华盛酒楼的两桌拼雅间,身后的礼物在桌子上快掉下来了!丹丹依然站在那老地方——两张桌子的中间,为大家唱歌、跳舞、讲故事,一个节目接一个节目,大家除了向丹丹行注目礼以外,就是鼓掌。丹丹很开心地说:“你们谁也别出声,谁也别乱动,现在该我发言了,我是皇后,女皇后,你们知道吗?”……
大人心里:现在都是一家一个孩子,孩子的生日就是每个小家庭的大事,我们越重视,就说明我们越重亲情。
教育后果:孩子就真把自己当成小皇帝,唯我独尊,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没了同理心,没了责任心,自私自利,偏执任性,人脉将会成为孩子发展最大的阻力。
镜头三:全力或轻易满足
在单位打工的妈妈下班前刚领到这个月的工资,就迫不及待地去体育用品专卖店给儿子买回一双用掉她这个月所有工资的运动鞋。儿子却漫不经心地打开,然后表情冷冷地扔在一边,嘴里嘀咕道:“这是去年的老款,今年谁还穿这种鞋?”妈妈连忙说:“好好好,今天下午妈妈带你去换。”儿子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我没空!”
妈妈心理:虽然我下岗了,收入很低,但我绝不让儿子吃苦,别人该有的我儿子一样不能少,我不让别人看不起我儿子,要让他在同学面前抬起头来做人。
教育结果:养成孩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习惯,自制力变差,不会理财、不会生活。而且在自己强烈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可能会作出出格的事情来,如:贪污、偷盗、抢劫等。
镜头四:特殊待遇
牛牛今年上初二。今天妈妈加班,中午放学后她来到奶奶家,奶奶一开门看是牛牛,脸上的疲劳顿时消失,满脸堆笑:“牛牛,奶奶知道你不爱吃面条,面条是我给别人做的,奶奶给你在饭馆订了你最爱吃的四个菜,看!宫爆鸡丁、鱼香肉丝、日本豆腐、红烧牛肉丸,刚送到的,还热乎乎的!”牛牛二话没说,一口气吃完,懒洋洋地站起来,说:“奶奶,我头疼。”奶奶说:“我说呢,看你脸色很不好,赶快去睡,奶奶不叫你,你要是觉得身体实在不行,下午咱们就不去上学了……”
奶奶心理:皇上爱金子,奶奶爱孙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孙子就是奶奶的一切,只要能让他开心,奶奶什么都舍得!
教育后果: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将来会缺乏爱的能力、奉献精神,娇气、任性,很难发展。
镜头五:剥夺独立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文文在校门口的值班室等着,妈妈从百里以外慌慌张张开车赶回来,一如既往地来接文文,嘴里还不停地说:“儿子,对不起,没想到今天的路真滑,让你久等了,耽误你写作业时间了!”儿子说:“你打个电话说一声,我坐校车回去,或打的才五分钟,你又何必呢?”妈妈说:“那妈妈哪能放心呢!校车那么挤,搭的万一遇上坏人怎么办?”
妈妈心理: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我绝不让她受半点委屈,我要给他提供最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让他把所用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一心一意考个名牌大学,将来出人头地。
教育后果:孩子因没有自理能力会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没有独立生活能力,难以独立社会,造成严重性格缺陷,就业或胜任都会很困难,难以发展。
远离溺爱,回归责任
溺爱,是父母的一种补偿和内疚心理,是在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比如穿名鞋,进名校,跟名师。
溺爱,是一种毁灭性的教育,让孩子变得无情、无意、无责任。
溺爱,常常是越俎代庖,剥夺孩子内心成长的责任心,剥夺孩子承担家庭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失去主动性、同理心。
而责任,意味着孩子内心自我的驱动力,意味着生命内心自我的活力,任意味着生命和生命连接的桥梁。
我们的中小学包括大学教育在内,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知识传授上,孩子责任心的承担几乎成为普遍忽视的问题,孩子个人成长的责任心被家长的过度关注取代,孩子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被家庭成员取代。专家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势。孩子幼儿阶段所表现出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如幼儿自己要求独立吃饭,试穿衣服,手脏了自己洗,做错了事后的惊慌,有需求时最初的哭求……家长的责任是密切地关注他,扶植他,鼓励他,在尝试过程中,培养其意识,增强其自信,逐步成为独立自主,对个人社会负责的迈向自我实现的个体,而不是由于想满足父母自己的种种想法而阻止。
培养责任心的方法
1.规律
责任心培养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不可想象,对自己不能负责的人,何谈对他人负责?对家庭不能承担责任心,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心?因此,父母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从家庭起步,从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循序渐进,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
2.方法
A.捕捉孩子内心向上的冲动,满足孩子第一次所有的尝试需求,并予以赞美,让孩子体验自我。
B.观察孩子的尝试行为,为成功尝试鼓掌,为失败行为的找原因,鼓励再次尝试。
C.为孩子不怕失败、反复尝试鼓掌,让孩子的自觉行为形成习惯。
D.传递信任,激励孩子做下去。相信孩子在一天天长大的同时,能力会同时增长,不仅会做得更好,而且会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
E.孩子为他人做了事,要及时肯定,并让他用同理心想象接受帮助的人的心理感受,体验自己的爱心效应,让孩子把帮助他人变成一种乐趣。
F.当孩子犯错误时,接纳孩子当时的恐惧与焦虑情绪,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分析如何防微杜渐,并设法弥补过时。
G.引导孩子接受他人的给予时,想像一下这些物质东西的得来要付出多少劳动、核算一下购买这些物品需要多少个工作日,包含了多少爱心、耐心。
来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文/张蕾(家庭教育指导师)
来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前一篇:让孩子听话的方法就是尊重
后一篇:为什么“做家长,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