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思考激情不良情绪
文/柳永忠
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家长们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后果。他们或发怒,或伤心,或沮丧,或失望……这些不良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呢?家长们会毫不犹豫地说,那还不是因为孩子吗?他们太不听话了!
这话乍一听似乎没有错,其实,家长不良情绪的根源在于自身。因为由“孩子不听话”到家长不良情绪产生的过程中,家长心中存在着自身都难以觉察的一种想法,这种想法被心理学家称之为“自动化思考”。就像我们在上台阶的时候,是先跨左脚还是右脚,我们似乎没有经过思考就跨出了左脚或者右脚,其实,在跨出步子之前,我们的内心已经经历了“自动化思考”的过程。导致家长不良情绪的“自动化思考”,往往是相当主观的,因此就存在许多负面想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自动化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自动化思考一:应该
对于孩子,我们的家长习惯于用“应该”这个词语:“孩子的成绩应该是出类拔萃的。”“我的孩子应该像其他孩子一样出色。”……因为尚未改变传统观念,家长对于孩子的“应该”依然更多地聚焦在学习成绩方面。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甚至只是某一次成绩不理想,家长的情绪就很有可能出现波动。因为家长由孩子的成绩联想到了孩子将来的就业、生活的质量、未来家庭的状况等等,他们会因为孩子的现状离他们心中“应该”的距离而表现得过度忧虑。
自动化思考二:不能
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家长喜欢对孩子进行“不能”的教育。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就会叮嘱孩子: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拿;孩子渐渐长大,家长口中依然是数不胜数的“不能”:不能不听老师的话,不能和“坏孩子”交往,不能早恋……应该说,这些教育没有错。但是,家长“不能”的教育,或者说家长“不能”的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在“犯错——纠错”的过程中渐渐成长起来的,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那些家长内心深处那些“不能”的现象以后,家长的不良情绪就会油然而生了。
自动化思考三:不幸
如果我们的家长不注意学习,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时代的脚步会使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代沟日益明显。明显的代沟会使家长不自觉地产生“不幸”的想法。曾经看到过一个案例,一个调皮的女孩因为接触西方的东西比较多,无论在家中还是学校,对于家长和老师一律直呼其名。现在的老师一般比较民主,除了开始有些不适应,渐渐地反而感到了这学生的可爱。但这女孩的家长却一直闷闷不乐,深感“家门不幸”,但又无可奈何。许多家长还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也往往使家长深陷于无尽的“不幸”烦恼之中。
自动化思考四:内疚
中国的家长生性内敛,他们往往会把孩子的问题最终归结到自己身上。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今的家长实在太忙,因此就疏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就会产生深深的内疚之情。很多家长都会用“物质补偿”的办法安慰自己,这样做会使孩子的错误越来越明显,家长的内疚之情也就会更甚。即使有的家庭有条件教育孩子,但因为家庭教育培训机构的缺失,家长的教育方法往往不够科学,父母又会深感自身教育能力不够,从而产生自责的想法。
当家长们了解了自己的不良情绪主要来源于“自动化思考”中的负面想法,那么缓解、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就不难找寻了,家长们只要控制好不良情绪的源头——自动化思考,不良情绪就能遏制在萌芽状态了。根据以上四方面的自动化思考,我们家长不妨尝试着采用以下方法予以改变:改变“应该”,你可以换成“可以”或者“不一定”;改变“不能”,您可以换成“引导”;改变“不幸”,您可以换成“没什么大不了的”;改变“内疚”,你可以换成“我还可以这样做”。积极的亲子沟通需要家长积极的情绪,家长的积极情绪完全可以由家长的积极想法来创造。
来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