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度“说教”,沟通无效

(2012-09-30 15:11:18)
标签:

少儿

大道理

说教

宋体

谆谆教诲

杂谈

分类: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专栏
过度“说教”,沟通无效
整理/醉梅
  
    在生活中,不少父母喜欢对孩子谆谆教诲,其表现方式就是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说教”——借“说”达到“教”之目的,起到育人效果。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说教”一词成了贬义词,滑向了过度教育一边。讲大道理,不停地唠叨,试图说服孩子,这反而影响了沟通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以下两种过度说教的角色,我们来为他画像——
 
    A:说服者角色
    基本特征:讲道理
    操作方式:长篇大论
    说教理由:道理是正确的,你要听。
    “讲道理”,就是用思想灌输的方式去说服、教育人。教育孩子,需要循循善诱地说服教育,说服的时候需要讲道理。我们家长的头脑中确实有不少家教“思想”,但却在“传输”给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做好,否则不会有这么多孩子讨厌你讲道理。
    孩子为什么反感你讲道理?因为你讲的道理是“大道理”。什么是大道理?大道理就是人尽皆知、绝对正确的道理。这些话太“对”了,“对”得无可辩驳,但却是正确的废话,让人听着累,恨不得捂上你的嘴。
    大道理就是说不到点子上的大原则、大方向,因为说不到点子上,所以,听道理的人就不知道你的道理在哪儿。
    大道理就是光说不做——光说孩子,自己不拿出榜样来。光言教,不身教。他自己都不愿做,却要求孩子去做,当然,只能产生“大道理”的效果了。
   “大道理”的别名是什么?是“没用”“不实际”“不耐听”“空洞”“枯燥”“无的放矢”。
    【孩子诉苦】爸爸曾对我说教7小时
    上小学六年级的琪畅,由于期末考试数学考了20多分,语文考了30多分,成为全年级倒数第一而被被父母从晚上6点一直讲到次日凌晨1点。琪畅说:“那次考试过后,爸爸来开家长会,我就在操场里转圈,内心很恐惧、忐忑不安。爸爸黑着脸从教室里出来向我吼,‘回家再说!’晚饭后,‘火山’终于爆发了!一个劲儿说我成绩差,说家长会上老师当众责问他,把他的脸都丢尽了。问我咋那么笨,骂我不认真,说我一天到黑到底在干啥子……”两个小时过去了,爸爸翻来覆去地说,琪畅终于听不下去了,开始反驳:“你一天只晓得忙,从来不管我,平时我考差了你都不说,现在开家长会丢面子了才说!”
  爸爸见自己口水都说干了,儿子竟没听进去,又劈头盖脸地说起来,说来说去还是那些大道理,什么“我都是为你好,我不工作谁赚钱,不赚钱你读啥子书”之类的话。琪畅已经懒得反驳了,就那么坐着,勾着头听。晚上10点妈妈回来了,爸爸终于歇了口气,让妈妈来“换岗”。妈妈照例说了爸爸刚才说过的那些话,爸爸时不时还要进来补充一番。就这样,琪畅遭遇着两重“轰炸”……待训斥结束,一看表,已经次日凌晨1时。
   琪畅说,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时间管他,所以放任了他的脾气,变得贪玩、好耍,爸爸只要见他犯点小错,总是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我都晓得了,他还不停说,一说就是半小时、一小时。脑子里经常都有爸爸妈妈不断在耳边说话的场景、声音,烦躁得很,他们越是说,我越不想听!”(案例来源:《成都晚报》)
    点评
    父母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给孩子谆谆教诲,不如说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爸爸看孩子考的不好,他还在学校跟着丢脸,心情如此糟糕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的心情又能好到哪儿去呢?父母在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失望、不满时,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但父母表现得好象视而不见的样子,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自以为对的道理上,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以为如此强调、说服,就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其实,道理孩子都懂,但对孩子并没有实际帮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针对这次孩子考试成绩,先接纳孩子的现状,理解孩子的心情,再找找这次考差了的根源,分析问题所在,找到切实可行的具体解决办法。

    B:唠叨者角色
    基本特征:唠叨
    操作方式:喋喋不休,反复播放“录音带”
    说的理由:我是想教育你,为你好。
    在某地一次169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112名学生把父母最大的毛病锁定为“唠叨”。在调查问卷上,学生们到写认为父母唠叨的理由是:
    有一次我把墨水打翻了,爸爸骂了我好久,一直用粗暴语言;
    有一次他把我送回学校,一路上都在说要我把成绩提高;
    每次上学都叫我小心点,天天如此,每次说很多遍;
    做错一点小事就说我,一说就几个小时;
    有一次我起床晚了,妈妈就在床边唠叨半天。
    孩子对家长唠叨的反感,就象是孙悟空对唐僧的厌恶。孩子犯错时,急于解决问题的家长,总是采取这种看似行之有效而实际却毫无用处的办法:反复地唠叨。
    “唠叨是家庭教育一大杀手”,早有人这样说,可见害处不小。它的两大害处是:第一,反复的话语经常在孩子耳边响起,是在不断地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会让孩子产生心理惰性,降低父母的威信。孩子听不进去,烦不胜烦,或者能躲就躲,或者全当没听见,音过无痕;或者跟你吵,搞僵亲子关系;第二,容易养成拖沓磨蹭的习惯。爸妈老是这样说我,催我,我反正我就是样了。这是被动攻击,或叫软性抵抗。

  【孩子日记】
    我很喜欢看课外故事书。想到今天放学早,作业不多,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拿出《飘》来看。妈妈过来了,一看到我手上的课外书,生气地说:“还看,还看,还不写作业!”我赶紧心虚地回答:“看完这页就写,也就10分钟。”“10分钟,这可是你说的。”妈妈离开了不到3分钟,她又过来了:“快看完了吗?不快点写作业,又要写到晚上10点了。”我没有理她,继续看我的书,心里有点烦,不是还差7分钟嘛。只听见妈妈继续在客厅里抱怨:“人家的孩子都是一回家就写作业,你倒好,看什么小说,每天作业写到半夜,成绩还会好到哪去!”我越听越烦。妈妈还在旁边唠叨,书也看不下去了,我开始写作业。不到10分钟,妈妈又进来了,又在说:“你今天要快点做,可不要背后搞小动作,不要老让我生气!”我气得忍无可忍了,冲着母亲大喊:“你不要再说了行不行!烦不烦!”母亲立即来火了:“你还敢顶嘴,下次把你的书没收了!”“收就收,这学我不上了……”一阵吵闹后,我终于平静下来,却感到莫名的孤独和沮丧涌上心头……(案例来源:《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教程》)
    点评
    从孩子的日记中可以看出,母子之间沟通失败的关键在于妈妈的过于唠叨和缺乏分寸的把握。妈妈看到孩子不做作业而在看课外书,内心的愤怒、焦虑的情绪促使她不自觉地不断提醒、催促,过度地指责、批评,这让孩子心烦意乱,引发内心的抵触情绪,与妈妈产生激烈冲突。对一件事情反复唠叨,也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妈妈告诉孩子要怎么做后,就要耐心等待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不是不断唠叨、催促,如果孩子真的没做到,也会引发孩子内心的内疚感,促使他反省自己。

    最后总结
    不管父母是说服者也好,唠叨者也好,都是以语言的方式传达过量的信息,从而导致沟通的无效。这也反映了家长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就是只关注自己的情绪、心情,而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和体会;只用自以为正确的道理不断向孩子灌输,而忘记了信息的接收者不是电脑——你在键盘上敲进去什么字,屏幕上立即就显示什么字。同时,也反映了家长对孩子心理的不了解,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更反映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焦虑、急躁和无奈。
    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过度,而是恰当,适量。

  来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
   家长作业反馈: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过度“说教”效果会不好,也反映了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改进,您认为呢?

      我认为要想把孩子教育好,第一步就要做到真正了解孩子,而不是过度“说教”。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我们要真正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多观察孩子,多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体会她的喜、怒、哀、乐。 

      对于孩子来讲,如果我们过于频繁的说教她们,会让她们产生反感,产生厌倦,产生抵触的情绪,而有逆反心理的滋生。这样的话,对她们今后的成长反而会有许多不利的因素。长此以往,就会和家长对着干,你说一,她就说二。

      而对于我们家长来讲,过度说教孩子,会弄得自己脾气暴躁,血压升高,张口骂闭口打,凡事都会缺乏耐心。这样的话,不但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益,同时,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更会失去耐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