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你有这三种爱吗
(2012-09-23 09:07: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专栏 |
“望远镜、口罩、担架”般的爱
文/仇志欣
题记:养孩子很简单,只要具备望远镜、口罩、担架三样东西就行了。
“望远镜”的爱
“望远镜”的爱就是要远远地守望孩子,远远的、有距离的爱。这种关爱不是贴在孩子身上的关注和爱,而很多母亲用的是“贴身”的爱——总是把孩子当作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呵护备至,总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会担心孩子出现危险和错误。比如妈妈带着孩子出去玩,既怕孩子爬高危险、伏地不卫生,又怕孩子欺负别人或者被人欺负,时刻担心,寸步不离左右,结果孩子失去了自由发展的权利,失去了人格独立的自由。
经常会有妈妈诉说自己的孩子如何爱自己、粘自己,我就会反问:“是孩子离不开你,还是你离不开孩子?”多数能够静心自省的妈妈会给出后面的答案。妈妈这种贴身的关注和爱,不是孩子向妈妈索要的,是妈妈们不由自主地给予的,是满足妈妈自己的亲密需求而产生的。
这种“贴身”的爱本并没有什么错。在孩子刚刚出生到1岁的阶段,最适合孩子的爱就是这种“贴身”爱。但是孩子1岁以后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心理发展时期,他们需要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发展独立意识,妈妈如果再提供“贴身”的爱就不合时宜了,而应该换成“望远镜”的爱。遗憾的是许多妈妈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习惯地继续使用。
“口罩”般的爱
“口罩”般的爱是指不要出言干涉,要尊重孩子的价值观和自我探索的权利,不强加给孩子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
在社会交往中,假使我们看到人家的缺点或错误行为,并确信自己是正确的,也会戴上“口罩”不加以评判和指正,这是源于对他人价值观的“尊重”。但是,在最亲密的亲人之间,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就大不一样了。当发现了孩子身上的缺点、错误行为,会立即摘下“口罩”义正词严地指责和纠正,并确信自己是正确的,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避免犯错等等,家长的意志会在“不要”“不许”“一定要”之类的语言里流露出来。
这样不尊重孩子权利的结果是,让孩子获得“自己是家长的附属物”的信息。他们不再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他们的人格发展中注定会更多地受到家长价值观的影响:不是孩子模仿父母,就是孩子反抗父母。孩子成年后要么是父母优缺点的复制,要么是父母优缺点的反叛。
“担架”般的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错、磕碰、走弯路,这时就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抬上“担架”帮忙给受伤的孩子“擦药”“送医院”。“擦药”“抬担架”“送医院”都是行动,而不是对孩子指责说教“你怎么这么笨”“为什么要受伤”之类,行动往往比说教更有效。
“担架”般的爱就是一种爱的行动,没有指责和说教,父母只是远远地看着孩子,信任孩子,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但又不失对孩子的支持和照顾,因为他们相信孩子有自我探索、自我实践的能力。虽然他们也知道孩子会在犯错、碰壁中受到伤害,但他们仍然留给孩子“受伤的权利”,因为他们相信孩子的能力,确信孩子只是“受伤”,而“伤”是可以救治的。
来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文/仇志欣
这种“贴身”的爱本并没有什么错。在孩子刚刚出生到1岁的阶段,最适合孩子的爱就是这种“贴身”爱。但是孩子1岁以后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心理发展时期,他们需要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发展独立意识,妈妈如果再提供“贴身”的爱就不合时宜了,而应该换成“望远镜”的爱。遗憾的是许多妈妈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习惯地继续使用。
“担架”般的爱就是一种爱的行动,没有指责和说教,父母只是远远地看着孩子,信任孩子,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但又不失对孩子的支持和照顾,因为他们相信孩子有自我探索、自我实践的能力。虽然他们也知道孩子会在犯错、碰壁中受到伤害,但他们仍然留给孩子“受伤的权利”,因为他们相信孩子的能力,确信孩子只是“受伤”,而“伤”是可以救治的。
来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前一篇:快速反应游戏:放下还是拿起
后一篇:有趣的踩“坏蛋”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