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孩子“坏脾气”
(2012-07-03 21:02:53)
标签:
果果奶片脾气依恋情绪杂谈 |
分类: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专栏 |
别说孩子“坏脾气”
文/朱婷(家庭教育指导师)
生活中,我们总会不经意地给孩子的脾气定性为“好”或“坏”。温顺听话的,遇事不急不躁的,我们往往说这孩子脾气好;调皮捣蛋的,稍有不顺就发火的,我们会说这孩子脾气坏。
不止一次地听到自家的孩子被判定为“坏脾气”,当妈的心里自然不好受。不是说自己的面子拉不下来,而是顾及孩子的反应,孩子怎么看待这个“坏脾气”称号,孩子的内心到底怎么想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产生“坏脾气”。一连串的疑问过后,只想说一句话:别再说孩子“坏脾气”!
事例一:奶片风波
晚饭后,果的外婆奇怪桌上怎么会有两板奶片,我说是我刚买的,给洋和果(3岁半)一人一个。洋洋是来我家玩的果的表哥。两小人飞快地向厨房冲去,我提醒果:“果果,不要着急,有两板奶片的,你跟哥哥一人一个!”当我跟到厨房时,洋拿走了一个,果不干了,大哭起来,言下之意,两个都是我的。
怎么能这样?明明我说了,一人一个的呀,哥哥是拿走了他自己的那个。看果继续大哭大闹,把手中的一个扔出老远,洋爸爸责令洋把奶片还回来。我不同意洋还回来,洋并没有错,可是,直到他还回来了果才停止哭泣。
我好矛盾,我觉得这对洋是不公平的,对果是一种放纵。我思考着该怎么处理,突然听到外婆批评道:“果果,你今天是怎么回事?一整天哭个不停,这么坏的脾气还得了?”。
我立刻将果抱到了一边,此时果手上还拿着两板奶片。我对果说:“果果,你很喜欢奶片,是吗?”泪水未干的果点点头。“你舍不得给哥哥吃?”果撇着小嘴又点点头。“你看,哥哥已经还给了你,但妈妈要告诉你,哥哥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会给你吃,哥哥一回来就陪你一起玩,大姨妈妈和大伯也很喜欢你,所以哥哥和你是好朋友,对吗?”果不说话,至少他没有排斥我说哥哥的好,说明小人的内心有所转变。“今天,妈妈买了两板奶片,就是希望你送一板奶片给哥哥,好朋友就是要彼此分享好吃的嘛!”我话音一落,果跑到洋面前,递给了他。
心得体会
1.尊重孩子的分享方式
果喜欢哥哥,但不喜欢哥哥“强夺”自己的东西,因为这意味着失去。经过妈妈的说理分析。果愿意分享奶片,前后如此大的变化,说明了孩子有分享的意愿,同意分享自己的东西,但他也有自己的分享方式,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分享方式。
2.尊重孩子的内心秩序
哥哥直接拿走了一板奶片,这是妈妈同意的,但不是果同意的。果选择哭闹表示不满。妈妈以为可以说些道理给孩子听,也许会释然,而且哥哥也没有错,再要回来会让哥哥觉得妈妈在偏袒果,所以妈妈不同意哥哥还回奶片。也许妈妈考虑了一点两点,却没有考虑到第三点——破坏了孩子内心的秩序:我妈妈买的奶片应该归属于我自己,别人要吃应该由我来分配,而不是强行拿走。
3.理解孩子的哭闹情绪
孩子哭闹,也是心智没有发育成熟的一种表现。孩子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不愉快,只有通过哭闹这种在大人看来近乎胡闹的极端方式表达内心的情绪。或许我们该换一种方式思考孩子的哭闹行为——这说明孩子具有自我维权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经历哭闹的阶段。所以,我们应先理解和善待孩子的哭闹行为,温柔的眼神,耐心的说服,会让孩子慢慢学会释然,明白言语的表达比哭闹更管用。
事例二:不让妈妈走
晚上8点左右,果快要睡觉了。此时,果爸也快到地铁口,等待我去接他。我忍不住去外婆房间跟果告别。
这一告别坏了事,果非要跟我一起去接爸爸,这怎么可以?外面那么冷。我试图安慰果,可他死活不肯,左手紧紧地抓住我的手,右手扒住床边,企图挣脱外婆的束缚,声嘶力竭地哭喊:“妈,你不要走。妈妈——”
外公看到这场面是没法收拾了,决定由他去接果爸。“你去接,你去接,不要妈妈去接!”果哭着说。
外公去接果爸了,外婆气坏了:“这么大的脾气,就是由着他,要是我早就打屁股了。”我没理会,抱着果回到自己的房间。
躺在床上,果抽泣着,一副委屈伤心得不得了的样子。我这么做错了吗?我抚摸着果的头,嘴里念叨着:“果果,不要难过。妈妈爱你,妈妈就躺在你身边,妈妈陪你睡觉。不哭了,果果,妈妈爱你,妈妈永远爱你……”“我,我也爱你。”果不停地擦拭眼泪,可眼泪还是拼了命地往外涌。我给他纸,自己擦了又擦。
五分钟后,泪痕未干的果在我怀里睡着了。
心得体会
1.别拒绝孩子的依恋
小孩子是最依恋父母的,在孩子看来,有父母陪伴,是多么快乐幸福的事。妈妈上了一天的班是很漫长的,晚上好不容能在家陪伴自己了,如果此时又要离开,定会不情愿。因此,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最好不要离开孩子。如果孩子听不进道理,那就理解孩子吧。依恋是独立的前提。他先要有足够的依恋,构建起内心的安全感,才会有放心的独立。这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必经路。换一种角度想,还有多少年,孩子还会如此深深依恋我们?
2.别在孩子犯困时离开
晚上八点多,正是孩子要入睡的时间。犯困的孩子,往往听不进道理,因此出现“闹觉”现象。此时,决不能做让孩子难过的事(比如妈妈离开,打骂孩子),这些都有可能使孩子产生哭闹情绪。
3.平静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并帮助他释放出来。接纳不是偏袒,不是赞同负面情绪,而是要认识到学会情绪管理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不要拒绝、也不要怕负面情绪,这对于每一个人,包括成年人,都是极其正常的事。给孩子表达内心情绪想法的机会,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信任自己,愿意敞开心扉跟大人沟通。
4.不要给孩子贴“坏脾气”的标签
请不要用大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的行为,断然定性为“坏脾气”。这对孩子是一种情感伤害,也是一种负面暗示,他会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坏脾气的孩子,长期下去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来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文/朱婷(家庭教育指导师)
生活中,我们总会不经意地给孩子的脾气定性为“好”或“坏”。温顺听话的,遇事不急不躁的,我们往往说这孩子脾气好;调皮捣蛋的,稍有不顺就发火的,我们会说这孩子脾气坏。
不止一次地听到自家的孩子被判定为“坏脾气”,当妈的心里自然不好受。不是说自己的面子拉不下来,而是顾及孩子的反应,孩子怎么看待这个“坏脾气”称号,孩子的内心到底怎么想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产生“坏脾气”。一连串的疑问过后,只想说一句话:别再说孩子“坏脾气”!
事例一:奶片风波
晚饭后,果的外婆奇怪桌上怎么会有两板奶片,我说是我刚买的,给洋和果(3岁半)一人一个。洋洋是来我家玩的果的表哥。两小人飞快地向厨房冲去,我提醒果:“果果,不要着急,有两板奶片的,你跟哥哥一人一个!”当我跟到厨房时,洋拿走了一个,果不干了,大哭起来,言下之意,两个都是我的。
怎么能这样?明明我说了,一人一个的呀,哥哥是拿走了他自己的那个。看果继续大哭大闹,把手中的一个扔出老远,洋爸爸责令洋把奶片还回来。我不同意洋还回来,洋并没有错,可是,直到他还回来了果才停止哭泣。
我好矛盾,我觉得这对洋是不公平的,对果是一种放纵。我思考着该怎么处理,突然听到外婆批评道:“果果,你今天是怎么回事?一整天哭个不停,这么坏的脾气还得了?”。
我立刻将果抱到了一边,此时果手上还拿着两板奶片。我对果说:“果果,你很喜欢奶片,是吗?”泪水未干的果点点头。“你舍不得给哥哥吃?”果撇着小嘴又点点头。“你看,哥哥已经还给了你,但妈妈要告诉你,哥哥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会给你吃,哥哥一回来就陪你一起玩,大姨妈妈和大伯也很喜欢你,所以哥哥和你是好朋友,对吗?”果不说话,至少他没有排斥我说哥哥的好,说明小人的内心有所转变。“今天,妈妈买了两板奶片,就是希望你送一板奶片给哥哥,好朋友就是要彼此分享好吃的嘛!”我话音一落,果跑到洋面前,递给了他。
心得体会
1.尊重孩子的分享方式
果喜欢哥哥,但不喜欢哥哥“强夺”自己的东西,因为这意味着失去。经过妈妈的说理分析。果愿意分享奶片,前后如此大的变化,说明了孩子有分享的意愿,同意分享自己的东西,但他也有自己的分享方式,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分享方式。
2.尊重孩子的内心秩序
哥哥直接拿走了一板奶片,这是妈妈同意的,但不是果同意的。果选择哭闹表示不满。妈妈以为可以说些道理给孩子听,也许会释然,而且哥哥也没有错,再要回来会让哥哥觉得妈妈在偏袒果,所以妈妈不同意哥哥还回奶片。也许妈妈考虑了一点两点,却没有考虑到第三点——破坏了孩子内心的秩序:我妈妈买的奶片应该归属于我自己,别人要吃应该由我来分配,而不是强行拿走。
3.理解孩子的哭闹情绪
孩子哭闹,也是心智没有发育成熟的一种表现。孩子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不愉快,只有通过哭闹这种在大人看来近乎胡闹的极端方式表达内心的情绪。或许我们该换一种方式思考孩子的哭闹行为——这说明孩子具有自我维权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经历哭闹的阶段。所以,我们应先理解和善待孩子的哭闹行为,温柔的眼神,耐心的说服,会让孩子慢慢学会释然,明白言语的表达比哭闹更管用。
事例二:不让妈妈走
晚上8点左右,果快要睡觉了。此时,果爸也快到地铁口,等待我去接他。我忍不住去外婆房间跟果告别。
这一告别坏了事,果非要跟我一起去接爸爸,这怎么可以?外面那么冷。我试图安慰果,可他死活不肯,左手紧紧地抓住我的手,右手扒住床边,企图挣脱外婆的束缚,声嘶力竭地哭喊:“妈,你不要走。妈妈——”
外公看到这场面是没法收拾了,决定由他去接果爸。“你去接,你去接,不要妈妈去接!”果哭着说。
外公去接果爸了,外婆气坏了:“这么大的脾气,就是由着他,要是我早就打屁股了。”我没理会,抱着果回到自己的房间。
躺在床上,果抽泣着,一副委屈伤心得不得了的样子。我这么做错了吗?我抚摸着果的头,嘴里念叨着:“果果,不要难过。妈妈爱你,妈妈就躺在你身边,妈妈陪你睡觉。不哭了,果果,妈妈爱你,妈妈永远爱你……”“我,我也爱你。”果不停地擦拭眼泪,可眼泪还是拼了命地往外涌。我给他纸,自己擦了又擦。
五分钟后,泪痕未干的果在我怀里睡着了。
心得体会
1.别拒绝孩子的依恋
来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前一篇:游戏:影子妈妈我踩到你啦!
后一篇:推荐阅读:比唠叨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