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对话,学问不小
(2012-03-03 22:11:03)
标签:
家庭教育改变情绪指责杂谈 |
分类: 教育方法-适合才是最好 |
推荐阅读:父子对话,学问不小
文/沈丽萍(家庭教育指导师) 来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在行驶的列车上,我正拿出一本《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来读,邻座一位女士知道我是做家庭教育的,便向我谈起了孩子教育的问题。
“我们单位一位同事的孩子,都18岁了,还一点儿不懂事,说话做事从不会替大人考虑。说了怎么样就要求家长马上做到,做不到就发脾气。像这样的孩子怎么教育啊?”
我请这位女士把他们父子的对话描述出来,她是这样描述的——
一次,孩子打篮球把脚扭了一下,非常沮丧,就在电话里大声地对爸爸吼“我在××处,你要马上来接我一下!”爸爸正在开一个重要会议,也不知道儿子的脚扭了,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啊?我在开会,怎么能说走就走?我现在走不开!等我开完再去接你!”孩子生气地挂了电话,自己赌气走了回去。爸爸也开始生气:这孩子真不懂事,我工作中能说走就走吗?
在上面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双方都在自说自话,谁也不理解谁,互相发泄情绪,而不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可能父子平时的交流也是这种模式,彼此不满,也可能有积怨没有处理。这种对话方式在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我们不妨就这段话来分析,或许可以懂得不少学问——
1.父亲与儿子,沟通中大有讲究。
(1)儿子传达情绪性信息,父亲进行错误性反馈。
由于孩子的脚受了点小伤,内心沮丧,情绪不佳,所以在给父亲打电话时,几乎是理直气壮地给父亲提要求,这种带有不容质疑的命令口气以及懊恼、不满的情绪性信息准确地传达给了父亲。父亲又准确地感觉到来自儿子的让自己无法接受的情绪,并认为儿子挑剔,不为别人着想,所以反馈给孩子的是指责、批评的行为和生气的情绪:“你怎么这样啊?我在开会,怎么能说走就走?我现在走不开!”
这个过程相当于心理学上的一个投射认同过程。所谓的“投射”就是你把自身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投掷”到外界;“认同”就是指一个人无意识模仿对方渐渐变得和对方一样的过程。儿子把挑剔与抱怨转达给了父亲,父亲接收认同后模仿抱怨与挑剔又反馈给了孩子,这些都在无意识中发生的。
(2)父亲未了解信息来源,不接纳儿子的情绪。
孩子的话语里带有情绪,父亲却也急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去了解具体情况,搞清楚儿子的情绪来源,更不用说去接纳孩子的情绪了。其实,当父亲听到孩子带有情绪的话语时,可以柔声地问:“儿子,你怎么啦?发生什么事情了,让你这么着急?”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情绪被父亲接纳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处境告诉父亲。这也是在给对方解释的机会。
(3)父亲没有正确表达本意,直接拒绝与指责。
相信没有哪个家长是以指责与拒绝为本意的。如果父亲能够尊重孩子,坦诚地向孩子说明自己的困难,并给孩子一定的情感慰籍,而不是指责加拒绝,也许孩子就能平静地接受现实了。比如父亲说:“儿子,真对不起,爸爸正在开一个重要会议,很想来接你,但现在真的无法去接你。”这样的话语在孩子听来并没有指责的意味,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同时也在求得孩子的理解。这样,不懂事的孩子也会变得懂事,因为爸爸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再不体谅他,就是自己的不对了啊!而如果这时孩子还是不能理解父亲的难处,家长就要反思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太溺爱,太娇纵孩子了。
(3)父亲作无效性指责,未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父亲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说的没有错——是孩子不懂事,说话不对!所以必须要指出错误迫使其改正。而实际上,带着指责的口气、先否定再教育的做法,并不是科学的教育方式,效果不会好。因为在关系不好的情况下,任何教育都要打折扣——没有人愿意被指责,更不用说听你的建议了。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父亲就要避免指责,在接纳情绪、真诚相告的前提下再提出一些可供孩子选择的建议。比如,可以这样说:“如果脚痛就打的士回来,怎么样?要不,你先找个可以休息的地方等一下,我开完会马上来接你。”这样的建议,会让孩子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关心和体贴,也能理解父亲的难处,怎么还会对父亲生气呢?
2.父亲和儿子,关系中大有学问。
(1)父亲具有教育责任,儿子承担学习责任。
有句话说:“上行下效”,置于权威地位的父亲怎么做,孩子也会学着怎么做,身教胜过言传。而这对父子之间,上行显然是失败的,下效当然不可能是很好。父亲却可以轻易地说一句“现在的孩子不懂事”来逃脱教育责任,孩子怎么能服气?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在寻求心理独立与依赖之间挣扎,因此父母的尊重与引导尤其重要。孩子其实不是不想“懂事”,而是家长高高在上的言行大大打击了孩子寻求独立的愿望。孩子只要到家长的尊重,平等地交流,让自己心悦诚服,就会自动自觉地接受家长的引导。
(2)父亲是权威的,儿子是服从的。
记得有位老师说,我在家里教育孩子,从来就是服从道理而不是屈服权威,只要有道理,我们是可以听孩子的。还记得有句话是:“家庭不是个讲理的地方,是讲感情的地方。”看似矛盾的理论,实则道出了亲子关系和谐相处的真谛。然而很多家庭用反或用乱了这个规则。
人是需要感情滋养的,也是需要道理明悟的,家长也是不能没有权威性的,但这些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因人因时因事因情灵巧而用。然而很多家庭该讲情理时却抬出权威,让孩子无条件屈从,使孩子情迷心智;该用权威的时候,却用情感放纵孩子,使孩子辨不清对错;该用情感的时候,家长却抬出了道理,使孩子得不到情感的慰籍。这样的家庭教育效果当然与本意大相径庭,伤人伤己。
(3)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就有可能。
很多家长的思维特点就是:“一致对外”(对孩子)——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育?而不会把思维转向内在(我)——是我哪儿做错了?认为只要教育对方,就能使对方改变,而不会反向思维:我受教育我也会改变,我改变等于孩子会改变!
事实证明定势思维下的行为效果不好,他们总有这样的归因:真是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而不会反过来思考:是否是自己失败的教育导致失败的结果,是否是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不科学?一般人也都有这样的常识性认知:你不懂,我就教你;我教了你,你就该懂得。其实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心理学认为,只有当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才会在内心产生经验,只有经验才会导致行为的改变,没有人可以强迫别人怎么想。只有当“我”想学,“我”能学,我有条件学的时候,才能学得进。看似很相似,但是主语换了,要求对象换了,结果就会不同。一个是对外,一个是对内;对外(孩子)基本上你是无法控制的,只能因势利导;对内(自己),只要改变自己,控制自己总比控制外界要容易很多。
所以,当我们想要改变外界的时候,是难乎其难的。由此类推父母想改变孩子,也是很难的。只有当孩子的周围环境改变,孩子必然会慢慢改变。当家长针对孩子的教育不凑效的时候,要促使孩子改变,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改变孩子的周围环境!而这个环境尤其以精神环境为效果最佳。一个简单而凑效的办法是:家长首先改变自己,使孩子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如果和孩子关系最密切的父母改变了,就是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变了,说话的语气变了,语言的内容改变了,看孩子的眼神变了,等于教育孩子的环境被改变了,那么孩子必然改变!这个环境是温馨温暖的,民主的,真诚信任的,互帮互助的,孩子还能不优秀吗?
说到这儿,邻座女士频频点头,觉得我的话很有道理。下车的时候我们还互留了电话,表示为了女儿的健康成长,回去一定学习怎么教育孩子。我听了非常高兴,把我们中华家庭教育网的域名告诉了她。通过这件事情,使我更坚定了立志家庭教育的信念:
家庭教育是专业的,可以提升我们育人素养;
家庭教育是朴素的,可以服务于每一位家长;
家庭教育是实用的,可以解决身边具体问题;
家庭教育是科学的,可以改变我们生存现状。
——(顾晓鸣语)
文/沈丽萍(家庭教育指导师) 来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前一篇:注意力游戏:放下还是拿起
后一篇:60分的妈妈才是好妈妈(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