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站在孩子的情感圈之内

(2011-12-01 23:21:38)
标签:

亲子沟通

家庭教育

情感

杂谈

分类: 《好父母会游戏》一书

推荐阅读:家庭教育的三个原则

文/王明珠

家庭教育被越来越看重,家庭教育的书籍也越来越多。做家长的,并不需要一定成为专家。只要掌握几个必要的原则,灵活运用,给孩子最必要的成长需要,余下来,孩子的成长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可以从老师、从同学、从书籍、从所有他能接触和体验中分辨和汲取对自己成长有益的东西,学习成长起来。

我以为,家长只要能掌握、运用、坚持下面的三个原则,就可以和孩子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能保障孩子正常健康地成长为独立的、有责任心的、有自信的、有人生方向的人。

第一个原则:保持与孩子的沟通。

在很多家庭教育的书籍上,强调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我认为,单向的倾听不够,而是需要双向的沟通,既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尊重孩子内心的思想、观念、意愿、情绪等等,也要能教会孩子倾听父母的心声,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内心需要,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的情绪、意愿、思想、观念、工作、生活等等。这是因为,人总是情感情绪的动物,不可能一直保持冷静和理智,尤其是做父母的,本身还有繁重的日常工作,对孩子的无意忽略甚至伤害都无可避免地会发生。让孩子了解父母,孩子就会给父母理解和宽容,更切实更实在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如何酿就的,孩子就会在心中生长起对家庭、对父母、对自己的责任心来。

沟通不仅仅是言语的交流。一起做同一件事情的心灵相通;身体力行地体验对方所经历的事情时的感觉;双手的紧紧相握或者拥抱;默默地关注等等,都是沟通。沟通的结果不是服从,不是听话,沟通的本质是互相的了解和理解,是要情感上的认同和支持。沟通不是为了约束,而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为彼此双方提供更自主更自由的选择空间。

怎么才能与孩子保持沟通?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这是几乎每一本家庭教育的书都提到的。如何尊重?多数的书都说,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但什么是人格,什么是自尊,这可是难于看到。所以,有些家庭教育书籍,就建议父母在什么什么场合之下,不要怎么做,还有什么多少多少句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情等等,这样就能保持住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孩子就愿意跟父母说话了。我以为,这样就把沟通复杂化了。沟通并不复杂,就是关注对方,给对方表达的自由;然后,对方就会给自己一个表达的自由。贯穿于沟通中的是彼此的信任和关注、关心,是一种亲切和谐的关系。单单说尊重,而且还是单向的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就未免有些不足。我以为,对孩子的尊重之所以被提了又提,还是隐含着一个前提:作为家长的,是高于孩子的,是给与孩子的。我却以为,在一个家庭中,孩子能给于父母的,可能要超过父母能给于孩子的,对于孩子,父母也是学习者和接受者。所以,我更愿意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关爱关心,应该比单向的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更有利于孩子的、一个家庭的成长进步。

判断与孩子之间是否保持着沟通,只要问问自己,你是否信任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是否信任你。

 

第二个原则:站在孩子的能力圈之外。

站在孩子的能力圈之外,就是说,只要是孩子有能力做的,并且是孩子自己生活学习等等所需要的行为或者事情,家长就不要代劳,由孩子自己去做,出了什么后果,也由孩子自己来承担。

这样的事情可以很小,比如吃饭、穿衣、头型、洗衣服等等。孩子在开始做决定的时候,开始做的时候,可能会做得很不好,比如很小的孩子,该吃饭的时候却在玩耍;穿衣服要费上一个小时;洗一件衣服,可能弄脏了八件;都没问题,由孩子自己去做好了,出了什么后果,做父母的不要想着替孩子去处理,比如,因为没有按时吃饭,孩子在半晌就饿了,那就让孩子自己饿着,当然,如果他自己能想起正当的办法找到食物,那也就由他去。真正重要的,不是要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得多好,而是要孩子培养起自我作主、自我把握、自我从经验中成长的感觉和意识,在孩子的心里培养起自己有力量,能做事情,能相信自己的感觉。自信、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就是在孩子做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中,渐次地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直到与孩子的生命都融汇为一个整体。

站在孩子的能力圈之外,也是要为孩子能力的成长和成熟留出足够的空间。这个空间要能让孩子犯错。如同练习骑自行车,要给孩子一个敞亮的地方,让孩子能够冲撞还能摔倒。我听很多的家长唠叨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会。我听了这样的抱怨,通常会问一句:你给孩子机会去做了吗?这样抱怨的家长,常常就是把孩子紧紧捆绑住的家长,不给孩子的能力留一点成长的空间。所以,孩子的能力就常常旁逸斜出,畸形发展,用家长的话说就是,正经的事不会干,斜撇子什么都会。这样的能力成长因为缺少通过反思错误,吸取经验和教训来改进矫正的机会,通常会畸形成长。比如,简单偏激的判断能力,非此即彼,大人的话都是假的!作黑社会老大真好!抽烟就是有型,酷!如此等等;盲目冲撞的行为能力,不让我去,我偏去,气死你们!惹咱,砍了他!脑袋掉了碗大个疤!放任自流的约束能力,我就这样了,你爱怎么说怎么说吧。这话耳熟吗? 我是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的。这些都是因为孩子的能力无法正常成长起来,让人痛心疾首的后果。

站在孩子的能力圈外面,有更大的责任需要父母承担,那就是如何给孩子指引和启发。还有,就是要面对孩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能给自己制造的一些麻烦。我发觉,绝大部分要替孩子做事情的家长,都是因为怕麻烦,觉得不如自己做省心。至于一时的省心,可能要换来一生的烦心,甚至担心、忧心、痛心,他们没有意识到。说到对孩子的指引和启发,并不需要父母就什么都明白,什么都会。只需要做父母有两颗心,一颗是愿意学习的心,一颗是愿意交流的心,在孩子遇到了自己能力上的困惑时,做父母的和孩子能够一起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足够了。做父母的可以相信,孩子能够为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途径,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

 

第三个原则:站在孩子的情感圈之内。

站在孩子的情感圈内,就是认同孩子的情绪情感,让孩子感觉,爸爸妈妈跟自己是一个战壕里的人,能同甘共苦,分享生命生活里的点点滴滴的苦也好,乐也好的体验。这对孩子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可能是孩子生活下去的力量的来源,更不要说,是孩子在面对困难,遭遇困境时坚持着,勇敢面对、坚毅走过的力量与智慧之源。只要父母站在孩子的情感圈里面,就可以安心地站在孩子的能力圈之外,孩子的成长必然是有惊无险的。

现实的情况是,好多家长紧紧站在孩子能力圈的中心,却远远站在孩子情感圈的边缘之外。这是因为,能力所对应的,多数是外显的行为,家长比较容易控制孩子外在的行为。情感所对应的,是内心的活动。家长就难于控制了。孩子拥有对自己情感的主动权,他们能把父母放置在自己情感圈的任何地方。家长要想站在孩子的情感圈之内,只能获得孩子的认可。获得孩子认可的办法,就是在上一篇里面提到的沟通。


 ------------------------

新书《好父母会游戏》)(练丽丹著)(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大书店、当当网、京东网、卓越网有售。育儿网有部分连载。欢迎点击:

公告:《好父母,会游戏》(练丽丹… 孩子的责任心是怎样弄丢的(原创)

《好父母会游戏》读者点评

新书《好父母,会游戏》(练丽丹著… 孩子的责任心是怎样弄丢的(原创)

成长论坛对我《好父母会游戏》一书…

“游戏”环境,快乐心情!(果果妈)…

    读书心得:读醉梅老师《好父母会游…
   《好父母会游戏》书摘一:智力游戏

注意力游戏:鈥溒孔颖Ρ︹澙闯苑梗ㄗ砻罚 《好父母会游戏》连载二:餐桌上“捣…
    《好父母会游戏》连载3:注意力游…
站在孩子的情感圈之内 《好父母会游戏》连载四:注意力:…
    智力游戏在身边:对“牛”弹琴
     《好父母会游戏》育儿网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