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唠叨”家长要树立四种意识(转)

(2011-09-18 17:14:50)
标签:

少儿

中国

教育方式

孩子健康成长

变化

杂谈

分类: 每周推荐-欣赏学习提高

“唠叨”家长要树立四种意识(转)
    我们中国绝大多数家长都喜欢唠叨,可是家长越唠叨孩子越不愿听。家长不觉得自己有问题,总觉得孩子有问题,“唠叨”已成为防碍孩子成长的嗓音,也破坏了融洽的亲子关系。为了摆脱困境,家长要加强自我教育,树立以下四种意识:

1、充电意识

许多家长总认为自己所说所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好,也都是正确的,一旦孩子的反应不合自己的胃口时就横加指责,数落孩子的不是,每天在“唠叨”上花的时间很多。可是这些“唠叨”违背了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家长倒不如把“唠叨”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给自己充电,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头脑,这样就会减少错误。我一个朋友以前总是挑孩子的毛病,孩子学习成绩不突出,朋友总认为儿子丢了自己的面子,看孩子横竖就是不喜欢,每天唠叨,自己心情不愉快,孩子也不快乐,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他总是训斥,说:“你这个笨蛋,没有一次考得好。哪像我们那时候,条件那么差念书还勤奋,你真是把老子的颜面丢尽了。这么点成绩以后还想考大学,你怎么对得起我们?”后来,我建议他看些家教杂志、儿童心理学书籍,他更新了家教理念,改进了家教方法,与孩子平等交流,也学会设身处地考虑孩子自己的感受。一次,他儿子考了40名,他告诉儿子说:“班上有50多人,考40名,比以前有进步。儿子,下次还要努力。”此后,儿子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逐渐上升。

2、放手意识

许多家长对孩子管得过多做得太多,他们所管所做的往往是从家长的感受出发,很少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缺乏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孩子一抵触,家长就会唠叨起来,数落孩子的不是。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家长要顺势而导,如果依旧压制孩子就会导致亲子对立,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学习上的事、生活上的事让孩子自己逐渐承担起责任,家长只管那些重大的事,要放权给孩子,留些缺口让孩子自己填满,既锻炼了孩子动手动脑能力,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大多数唠叨都是由家长管得过多导致的,家长事事都要管,总认为孩子做得不好,唠叨就多起来了。比如,在上学前,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书带齐了吗?茶杯带没带,文具带没带?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上课要认真听课――”其实,家长大可不必这样做,只要第一次上学时就对孩子说:“以后每天上学前,把书、文具、茶杯这样东西检查一遍。你要听好了,要是没带,你就会没水喝上课没书,老师就会批评你。这很重要,我以后不说了,就今天说一遍。”如果家长对安全不放心,还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上学路上要注意什么?”孩子会说:“安全。”家长接着说:“注意哪些安全?怎样注意呢?”这比家长唠叨几遍的效果要好得多,这不是强灌,而是让孩子主动思考。今后,家长再也不必每天上学前为孩子整理书包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也会增强。
3、互动意识。

许多“唠叨”家长只管自己“唠叨”,根本无视孩子的感受,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听,家长都要说,也不顾及孩子的情绪,而且经常说一些不恰当的话,比如孩子考试成绩差本来心里就很难过,结果家长又揭老底,把新账、旧账一把算,让孩子痛苦的心灵雪上加霜。因此家长在说话时要注意与孩子互动,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做朋友,与孩子平等交流,耐心倾听,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尊重孩子的隐私,要变“我说你听”为“你说我听”。家长在说话时要观察孩子的表情变化,注意孩子听话时的眼神,还有耸肩、摆手等线索动作,孩子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变单方面的“填鸭式”为“互动式”,亲子之间相互启发,丰富思维,逐步实现视野融合,家长就会学得一些孩子的思维,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

4、反思意识

家长在说教时要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教育方式是否得当,是否尊重孩子的自尊、个性,反思教子方法是否科学,反思自己是否尊重孩子的感受,还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家长可能自认为唠叨效果不错,但到底怎么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看看自家孩子有无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果无变化,就说明家长的说教是无效的,如果有良性变化,那就说明家长的说教是成功的,如果是恶性变化,那就说明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没好处还有严重的副作用,要立即停止并补救。当然,孩子的这些变化要是真实的变化,不是在家长逼迫下所产生的假象。

家长还要和其他成功的家长进行对比,反观自己的教子方式、方法、理念是否得当,虚心向别人学习就会长善救失,提高教子水平,减少唠叨的嗓音,让孩子健康成长。反思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促使家长转变视角,从“盯着孩子”转向“反省自我”,这样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今天的家教问题表面上出在孩子身上,而实际上根在家长,不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不改变家长错误的教子理念、方式、方法,孩子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许多行为是家长错误的教育逼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