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倾听,倾听,用心倾听!
(2011-04-03 11:40:50)
标签:
倾听感受面部表情预习杂谈 |
分类: 醉梅推荐到媒体的文章 |
推荐阅读:倾听,倾听,用心倾听!
文/任桂华 来源:成长杂志推荐编辑:醉梅
有一次,一个学生不用心学习,我做她的思想工作,记不得讲了多长时间,她静静的看着我,说:“噢,我明白了。”然后,很认真地说:“你脸上一颗痣也没有。”听了这句话,我差点气晕。
显然,这个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在听,原因是,你并不了解她的问题所在,只是想当然的讲了一篇大道理。其实,很多的教育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在教育中,听孩子说话可以帮助他们了解问题所在,苦恼所在,愿望所在,帮助孩子理清自己面临的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那么,家长该怎样倾听孩子呢?
【学会倾听】
一、停止你正在做的事情,认真听孩子说。调动你的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姿势以及声调,全方位地向孩子开放,让他感受到你正在对他所说的一切发生强烈的兴趣,向他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在关注你!这正是在表达你的关怀。
二、家长在听孩子讲话的时候,不要去思考你应该说什么,而要尽可能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孩子的谈话内容以及感受上,尽可能的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所发生的事情,不要对孩子的感受做出自以为是的判断,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
三、听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谈话。即使是有不同的观点,也要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也就是在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之后,再说出来。要注意孩子谈话的声调、谈话中的停顿、动作、语速、面部表情以及声调的变化。有时候,孩子一系列的表情动作完全不同于他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这时家长要领悟隐藏在孩子话语背后的感受和意义。
四、家长最关键的态度是保持中立,即对孩子表达的一切既不反对,也不赞同。用心倾听是一种包容的修养,暂时把个人成见与欲望放在一边,尽可能体会说话者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说话者也会对这种接纳产生感应,变得更加坦诚而开放。
五、在回应孩子时,注意要用简洁扼要的语言,把对方的主要观点和对它们的理解,简要、概括地复述出来,目的是让孩子加深对自己语言的印象,让孩子感到他是被接纳的,没有被评价、被指导、被说教、被误解,从而增加对你的信任。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事物,并且好像是在不断的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 用心倾听就是一种爱的表现,实际上,这种有人倾听的感觉,本身就极具疗效。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触及真正的问题,仅仅是倾听了对方,问题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同时,孩子在述说自己的时候,往往就是宣泄或者思考的过程,这会缓解孩子成长的压力,对自己的思想有更清晰的梳理,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好的把握。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说教、劝告,居高临下地训导和评价孩子,而不是倾听和理解,那么,孩子们就会误认为家长对他说的话比他自己要对家长说的话更重要,也就不会再对家长说什么了,他会关闭他的心灵之门。
当我们能很好地倾听孩子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来自父母内心无条件的最人性的关怀和最温馨的爱。也就是说,当孩子不论做了什么,都不会担心被家长抛弃的时候,孩子就会把自己的心事毫无保留地告诉家长。
这个时候,家长不要轻易下结论告诉他“对”或“错”、“应该”或“必须”,在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中,孩子可以不断地敞开心胸,以平和的、不抵触的心态越来越真实地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问题,将自己所有的感受告诉家长,最后,以合作的方式接受来自家长的指导,最终解决问题。
【倾听的误区】
很多孩子与老师或同学发生冲突,他们希望能在父母那里找到答案,或者取得心理上的支持,但是,家长往往没有蹲下来仔细倾听孩子所说所言,并想法体验感受,安抚情绪,悉心引导,而是说教训斥、答非所问、主观判断,轻下结论。这种做法恰恰阻塞了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渠道,使孩子不得不关闭向你敞开的心灵之门,因而不能不说是遗憾。以下是几个具体的实例,告诉家长如何倾听与引导孩子。
[例一]
孩子:今天真倒霉,我的同桌老说话,我很烦,就告诉他不要讲话,刚好被老师看见了,就来批评我。同桌还幸灾乐祸,气死我了。
不当说法:
妈妈:不要讲好听的,你没说话,老师还会冤枉你不成?怎么不说其他的同学,单说你?
(孩子遭到了误解,需要家长的理解和信任,而家长却是在武断地判断孩子的对与错。)
恰当说法:
妈妈:居然有这样的事情?你一定很生气吧?
孩子:有一点生气,不过还好,一会就忘了。
妈妈:这么会调整情绪,我真高兴。
(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上,体验孩子的感受,抚慰孩子的情绪。)
[例二]
孩子(气愤地):我没做什么,可是,同桌却把我的书扔地上了!
不当说法:
妈妈:早就告诉你,隔他远点,不要和他疯闹,偏不听,活该!吃一百个豆子总该知道豆腥气了。
(家长没有引导孩子继续说下去,不顾孩子的感受,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
恰当说法:
妈妈:你一定很生气吧?
孩子:没有,他就那样。
妈妈:那你是怎么做的?把他的书也扔到地上?
孩子:是的。我悄悄地把他的书扔地上了,然后,躲到一边偷偷看。
妈妈:他生气了吗?
孩子:没有。
妈妈:如果他发现书是你扔在地上,会怎样对待你?会不会也像你一样报复?
(故作夸张地)然后,你俩的书都在地上了,同学们还以为你俩是两个邋遢鬼哪!
孩子:我才不要做邋遢鬼!
妈妈:那怎么办?
孩子:和他好好说说吧。
妈妈:这倒是一个好主意。
(家长要站在孩子的一边,认同他的感受。很多问题,就是在引导中化解了孩子的不良情绪,纠正了孩子的错误做法。)
[例三]
孩子:妈妈,最近上课老是集中不了精力,老走神。
不当说法:
家长:你就使劲浪费时间,看你学习不好,将来怎么办。
(家长说话意气用事,往往会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恰当说法 :
妈妈:人的精力很难总保持在一个状态下,能意识到自己上课注意力不好,这倒是不错的事。
孩子:其实,也不是听不进去,就是有时不能主动思考。
妈妈:以前你都是怎样的?
孩子:在上课前先预习一下,上课的时候老师再讲,就相当于复习了一下。
妈妈:现在,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讲得东西好像很生疏一样?
孩子:是这样。这一段时间没有安排好,老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的,来不及预习。
妈妈:课前预习,再听老师的课,好像复习一边,印象更深了。
孩子:看来还是时间没安排好。
(当家长得到的是不希望看到的信息时,此时最忌责备和说教。应该先表示理解,再步步引导提问,从而达到深入了解问题、指导孩子学习的目的。)
[例四]
孩子:这两天老是考试,都快要烤糊了!
不当说法:
妈妈:家长:哦,那你们班谁的成绩最好?
(这是答非所问,是在直接暗示孩子,你的问题并不重要,我感兴趣的不是你,而是另外一些东西。)
恰当说法:
妈妈:哦,你很害怕考试?
孩子:对呀,考完就要排名次,真讨厌,要受不了了。
妈妈:害怕考试主要是害怕排名次?
孩子:排在后面多丢人啊!
妈妈:你觉得如果排名不好的话,很多同学会笑话你?
孩子:谁不担心?
妈妈:你感觉很多人会关注你?
孩子:(吃惊的看着妈妈)……?
妈妈:别人考得不好,你会笑话他吗?
孩子:绝对不会!
妈妈:看来即使考得不好,别人也未必就会笑话你的。
孩子:哦?
妈妈:有些担心看来是多余的?
孩子:(笑着撒娇)妈妈……
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教孩子换位思考,从而把孩子引向正确的认知轨道。)
[例五]:
孩子:我看见物理老师心里就紧张,这物理我是学不好的。
不当说法:
家长:物理老师是老虎吗?又不吃人!有什么好害怕的?
(家长否认了孩子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用成人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感受。)
恰当说法:
妈妈:哦?怎么回事?
孩子:上课的时候,总是虎着个脸,要是谁把问题回答错了,他的脸拉得更长了。
妈妈:你很在意老师的脸色?
孩子:能不在意吗?
妈妈:老师这样是让你们在意他的脸色?
孩子:他平时在办公室里也会笑,很和蔼的。
妈妈:(不放松问题,继续)你觉得老师虎着脸,就是为了让你们害怕?
孩子:那是为了什么?
妈妈:我觉得这里有些误解,不是老师表错情,就是你们会错意了。
孩子:(若有所悟)那……为了什么?
(一个人的感受来自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不是轻易能改变的。深层原因来自于正确的自我认识,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真正的自信,找到良好的感觉。)
文/任桂华
有一次,一个学生不用心学习,我做她的思想工作,记不得讲了多长时间,她静静的看着我,说:“噢,我明白了。”然后,很认真地说:“你脸上一颗痣也没有。”听了这句话,我差点气晕。
显然,这个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在听,原因是,你并不了解她的问题所在,只是想当然的讲了一篇大道理。其实,很多的教育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在教育中,听孩子说话可以帮助他们了解问题所在,苦恼所在,愿望所在,帮助孩子理清自己面临的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那么,家长该怎样倾听孩子呢?
【学会倾听】
一、停止你正在做的事情,认真听孩子说。调动你的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姿势以及声调,全方位地向孩子开放,让他感受到你正在对他所说的一切发生强烈的兴趣,向他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在关注你!这正是在表达你的关怀。
二、家长在听孩子讲话的时候,不要去思考你应该说什么,而要尽可能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孩子的谈话内容以及感受上,尽可能的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所发生的事情,不要对孩子的感受做出自以为是的判断,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
三、听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谈话。即使是有不同的观点,也要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也就是在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之后,再说出来。要注意孩子谈话的声调、谈话中的停顿、动作、语速、面部表情以及声调的变化。有时候,孩子一系列的表情动作完全不同于他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这时家长要领悟隐藏在孩子话语背后的感受和意义。
四、家长最关键的态度是保持中立,即对孩子表达的一切既不反对,也不赞同。用心倾听是一种包容的修养,暂时把个人成见与欲望放在一边,尽可能体会说话者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说话者也会对这种接纳产生感应,变得更加坦诚而开放。
五、在回应孩子时,注意要用简洁扼要的语言,把对方的主要观点和对它们的理解,简要、概括地复述出来,目的是让孩子加深对自己语言的印象,让孩子感到他是被接纳的,没有被评价、被指导、被说教、被误解,从而增加对你的信任。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事物,并且好像是在不断的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 用心倾听就是一种爱的表现,实际上,这种有人倾听的感觉,本身就极具疗效。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触及真正的问题,仅仅是倾听了对方,问题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同时,孩子在述说自己的时候,往往就是宣泄或者思考的过程,这会缓解孩子成长的压力,对自己的思想有更清晰的梳理,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好的把握。
当我们能很好地倾听孩子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来自父母内心无条件的最人性的关怀和最温馨的爱。也就是说,当孩子不论做了什么,都不会担心被家长抛弃的时候,孩子就会把自己的心事毫无保留地告诉家长。
【倾听的误区】
很多孩子与老师或同学发生冲突,他们希望能在父母那里找到答案,或者取得心理上的支持,但是,家长往往没有蹲下来仔细倾听孩子所说所言,并想法体验感受,安抚情绪,悉心引导,而是说教训斥、答非所问、主观判断,轻下结论。这种做法恰恰阻塞了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渠道,使孩子不得不关闭向你敞开的心灵之门,因而不能不说是遗憾。以下是几个具体的实例,告诉家长如何倾听与引导孩子。
[例一]
孩子:今天真倒霉,我的同桌老说话,我很烦,就告诉他不要讲话,刚好被老师看见了,就来批评我。同桌还幸灾乐祸,气死我了。
不当说法:
妈妈:不要讲好听的,你没说话,老师还会冤枉你不成?怎么不说其他的同学,单说你?
恰当说法:
妈妈:居然有这样的事情?你一定很生气吧?
孩子:有一点生气,不过还好,一会就忘了。
妈妈:这么会调整情绪,我真高兴。
(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上,体验孩子的感受,抚慰孩子的情绪。)
[例二]
孩子(气愤地):我没做什么,可是,同桌却把我的书扔地上了!
不当说法:
妈妈:早就告诉你,隔他远点,不要和他疯闹,偏不听,活该!吃一百个豆子总该知道豆腥气了。
(家长没有引导孩子继续说下去,不顾孩子的感受,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
恰当说法:
妈妈:你一定很生气吧?
孩子:没有,他就那样。
妈妈:那你是怎么做的?把他的书也扔到地上?
孩子:是的。我悄悄地把他的书扔地上了,然后,躲到一边偷偷看。
妈妈:他生气了吗?
孩子:没有。
妈妈:如果他发现书是你扔在地上,会怎样对待你?会不会也像你一样报复?
(故作夸张地)然后,你俩的书都在地上了,同学们还以为你俩是两个邋遢鬼哪!
孩子:我才不要做邋遢鬼!
妈妈:那怎么办?
孩子:和他好好说说吧。
妈妈:这倒是一个好主意。
(家长要站在孩子的一边,认同他的感受。很多问题,就是在引导中化解了孩子的不良情绪,纠正了孩子的错误做法。)
[例三]
孩子:妈妈,最近上课老是集中不了精力,老走神。
不当说法:
家长:你就使劲浪费时间,看你学习不好,将来怎么办。
(家长说话意气用事,往往会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孩子:其实,也不是听不进去,就是有时不能主动思考。
妈妈:以前你都是怎样的?
孩子:在上课前先预习一下,上课的时候老师再讲,就相当于复习了一下。
妈妈:现在,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讲得东西好像很生疏一样?
孩子:是这样。这一段时间没有安排好,老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的,来不及预习。
妈妈:课前预习,再听老师的课,好像复习一边,印象更深了。
孩子:看来还是时间没安排好。
(当家长得到的是不希望看到的信息时,此时最忌责备和说教。应该先表示理解,再步步引导提问,从而达到深入了解问题、指导孩子学习的目的。)
[例四]
孩子:这两天老是考试,都快要烤糊了!
不当说法:
妈妈:家长:哦,那你们班谁的成绩最好?
(这是答非所问,是在直接暗示孩子,你的问题并不重要,我感兴趣的不是你,而是另外一些东西。)
恰当说法:
妈妈:哦,你很害怕考试?
孩子:对呀,考完就要排名次,真讨厌,要受不了了。
妈妈:害怕考试主要是害怕排名次?
孩子:排在后面多丢人啊!
妈妈:你觉得如果排名不好的话,很多同学会笑话你?
孩子:谁不担心?
妈妈:你感觉很多人会关注你?
孩子:(吃惊的看着妈妈)……?
妈妈:别人考得不好,你会笑话他吗?
孩子:绝对不会!
妈妈:看来即使考得不好,别人也未必就会笑话你的。
孩子:哦?
妈妈:有些担心看来是多余的?
孩子:(笑着撒娇)妈妈……
孩子:我看见物理老师心里就紧张,这物理我是学不好的。
家长:物理老师是老虎吗?又不吃人!有什么好害怕的?
(家长否认了孩子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用成人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感受。)
妈妈:哦?怎么回事?
孩子:上课的时候,总是虎着个脸,要是谁把问题回答错了,他的脸拉得更长了。
妈妈:你很在意老师的脸色?
孩子:能不在意吗?
妈妈:老师这样是让你们在意他的脸色?
孩子:他平时在办公室里也会笑,很和蔼的。
妈妈:(不放松问题,继续)你觉得老师虎着脸,就是为了让你们害怕?
孩子:那是为了什么?
妈妈:我觉得这里有些误解,不是老师表错情,就是你们会错意了。
孩子:(若有所悟)那……为了什么?
(一个人的感受来自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不是轻易能改变的。深层原因来自于正确的自我认识,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建立真正的自信,找到良好的感觉。)
前一篇:醉梅推荐阅读:引导式对话你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