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当众斥责、打骂、罚跪,都让孩子感觉到羞辱,希望钻地洞或消失,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余的。成年后,常常感觉到活着没有意义,在与
人交往中不敢提要求,害怕成为别人的负担,有失误时会深深自责。或者震荡到另一极:特意凸显自己的重要性,表现出自己很能干的样子,好象无敌金刚,但不是真正的自信,使周围人感觉到压迫,不自在。
不要当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性别期许,高期望,用理想的样子评判孩子“应该”如何,符合则赞美鼓励,不符合则责罚。父母从来没有正视孩子的需求。孩子努力得到父母的夸奖,远离自我,迎合讨好他人。成年后,不快乐,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和他人要求严,但常有挫折感。或者震荡到另一极:不在乎他人的感觉,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不要亲近:
父母不与孩子有亲密的肢体接触;忙碌中对孩子说:“走开!”
回答孩子的要求时说:“那你去当他们家的小孩好了。”
成年后,与人接触、接近时有困扰,尤其是与你喜欢或者有权威的人接触时,内心害怕、紧张。
不要属于我们:
孩子感觉到父母偏心;小的时候被兄弟姐妹或小朋友排斥;小的时候被父母说:“你根本不像我们的孩子”成年后,难有归属感。可能进入一个公司多年,也难于融入整个企业的团体。可能结婚多年,仍如外人。
不要长大:
父母需要孩子需要他们,才让父母觉得有价值(被需要)孩子独立做事时,就被否定或者表示担心。孩子被要求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安排。孩子感觉到不被信任,能力不被肯定。成年后,比较倚赖;遇到问题时优柔寡断,容易选择逃避退缩的方式,害怕承担责任,害怕面对问题。或者震荡到另一极:过多承担责任,是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讨厌自己的优柔寡断,所以做决定时冲动草率。
不要像个孩子:
每当活泼、自在、好动的孩子本性展现出来时,遭到严厉斥责、喝阻。要求孩子不要让父母操心,要照顾弟妹、料理家务。成年后,很难快乐起来。
不要健康:
孩子身体健康时,少获关注;身体不舒服时,获得持续的关爱。成年后,常选择体弱多病,缺乏生命活力。在人生面临困难、挫折、失意、难题的时候,容易生病。
不要正常:
孩子正常时,不获关心;情绪强烈、吵架、打架、晚归、被告状时,被注意被关心。成年后,喜欢以夸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易沉溺在情绪中,无法自拔。
不要成功:
孩子完成一件工作后,得到的是批评、苛责。潜意识里,有不要成功的倾向。成年后,不自觉地拒绝生命中任何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这种拒绝无法用头脑发现。越渴望成功,越努力,却总是缺少临门一脚;不知道为什么,快成功时,兴趣就转移了;接近成功时,心里的担心、害怕就涌现,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或者就认为,一事无成是自己的宿命。
不要重要:
从小感觉到自己在家庭里不重要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渺小、微不足道;成年后,当有机会担当重要角色或重大责任时,就会出现恐惧、胆怯,害怕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很难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与夸奖。当别人帮助或重视时,感到不安、受宠若惊。
不要思考:
直接给孩子答案;或者孩子的好奇、认真思考、探索,都得不到回应。成年后,觉得自己不聪明,无创造性;一想复杂问题,就头痛并心生抗拒,等着别人给答案。
不要感觉:
对孩子的情绪否定,扼杀孩子内心真实的情绪展现。如:“不许哭!”
“你不哭,妈妈就带你去动物园(给你买玩具)”“乖,妈妈心疼,好了,不哭!不哭!”
成年后,感觉的敏锐度、觉察力被限制住,很难回应自己真实的感觉。当感觉出现时,只感到莫名的烦闷、焦虑,不能仔细分辨其中的感受,或者只想刻意忽略。积压的情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发出来。这个禁止令对男性特别明显,因为害怕有感觉而显得娘娘腔。
“快一点!”:
父母焦虑,性格急噪,语言、动作,或者情绪中都传达出内在的焦虑和不安。成年后,吃饭、说话都不由自主地快。即使外表可以从容,但内心焦虑,常有心神不宁的感觉,很难真正放松下来。决策时不易从容、周延。自在、悠游的特质被剥夺。获得成功或肯定的同时,身心健康付出代价。
“要更努力!”:
来自要求完美、成功导向的父母。给孩子的信息是:“你做的还不够,你还可以做得更好!”父母对孩子长期如此要求,孩子背负着父母的价值观,成年后,总是要求自己成为佼佼者,要让众人俯手称臣。孩子成年后,不断追逐外在成就和自我价值,但总觉得自己努力得还不够。每当完成一件事情时,很难让自己暂时停下来,充分去享受那种完成事情的成就感与自我满足。无法好好享受生命里每一个片刻与过程,无法好好经验每一个当下的生命品质。无法欣赏路途中的美丽景色,无法欣赏路边的小花小草小生命。很难欣赏自己。内心觉得很苦很累。
“要坚强!”:
父母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告诉孩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好汉打落牙齿合血吞!”
“凡事要坚强一些,社会是十分残酷、现实的,你怎么哭也不会有人理你,求人不如求己。”“登天难,求人更难;纸张薄,人情更薄。”
长期受这种灌输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可能自我防御性很强,会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当感到悲伤和无助时,很难对人求援或倾诉。看不到周遭可以提供的支援与协助,拒绝他人的帮助。常陷入孤独、绝望的感觉。自己承担了许多辛苦,内在深层感到孤独。
要完美!
来自挑剔、严格的父母。孩子收到的信息是: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成年后,不断为自己的表现打分;给自己很大压力,不允许有些微差错;不小心犯错,就强烈自责,与之相处的周围人也会感觉到压力大。还可能表现为拖拉,凡事不到最后时间不去做它;认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取悦别人!
来自情感上比较匮乏,需要支持的父母,如离婚、单亲、丧偶的家庭,或者情感较冷漠的家庭。父母冲突时,问孩子站在哪一边;说:“我吃了这么多苦,都是为了你!”
孩子成为代理父母,不断表现出自己可爱、善良、讨人喜爱的一面。成年后,为父母、他人的快乐负责任;懂得照顾别人的感觉和需求,扛别人的问题,被他人的情感捆绑。别人不开心,心里就不安,对他人小心翼翼;很难拒绝别人情感上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父母的言辞、态度和行为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是“非绝对的”和“非周延的”。比如小时侯同样受到父母的斥责后,一个人孤独得面对与当时有一只心爱的小狗陪伴,对心灵造成的影响就有极大的不同。
以上内容,以及因此对自我进行剖析,有益于进入自己的内在;在生活中,更敏锐、更快、更深地“觉察”,使当下不受当年伤痕的污染,看到当下实相;是为了成为自己的好父母,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孩童,让心灵成长、自由。
适用于“为人子女”者,适用于“为人父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