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在我国火得起来吗(转)
(2010-04-13 23:40: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每周推荐-欣赏学习提高 |
心理咨询在我国火得起来吗? |
|
来源:心理月刊专家博客 |
|
记得我国的注册心理咨询师专职岗位是在2003年诞生的。那几年各地纷纷掀起了培训与考试热潮,媒体公布的未来十大热门职业调查结果,心理咨询师名列前茅。到处盛传心理咨询市场广大,从业人员将进入高收入群体,这使某些欲求创业和发财致富“新起点”的有志之士们颇为兴奋。据悉,短短三五年内,已通过初级和中级国家考试的心理咨询员、师级队伍已蔚为壮观,达到七、八万人之众。 然而,近观那些获得了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们的市场行情如何,不禁令人感到遗憾。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似乎并非像当初媒体鼓吹的那样在我国热门起来。那些曾花费高昂代价去求一纸资格证书的善男信女们,大多未能如愿以偿。许多人连当初投入的学习本钱都未挣回来,更何谈高级收入乃至发财致富呢? 我的一个学生小肖,大学毕业后本有一份不错的职业,但经不住那阵子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宣传广告的诱惑,硬是辞职“下海”。一年多寒窗苦读下来,还真的接连考过了两级心理咨询证书。他满怀憧憬,不惜卖掉了自家的爱车,投入近二十万元开了一间看起来很像样的咨询所。起初靠亲朋发好友帮忙介绍客户,每天总有三至五人找上门来。他每小时收200元的咨询费,一天千把块钱的收入,勉强够付房租、水电和一名助手兼秘书的酬劳。三个月后,来人渐少,据说是求助者嫌每小时200元的收费太贵,又不能像在医院看病那样报销。小肖后来将咨询费调整为每小时150元,“回头客”每小时再优惠50元。然而顾客还是寥寥无几,有时一整天都在坐冷板凳。半年之后,小肖终于感到撑不下去了,决定关张。租房押金是退不回来的,装修及设备购置费也打了水漂。幸亏小肖的外语和玩电脑的水平都不错,又有先前在一家大公司的两年工作经验,他闭门反省三个月后终于在一家外企找了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此时,他老婆和丈母娘总算松了口气,坚决要他死了心理咨询这条心。 当然,有小肖这样遭遇的人并不多。但据我所知,拿着资格证书无用武之地的心理咨询员、师大有人在。有的说占获证者总数的80%,有的甚至估计占90%。这种情形已影响到这两年一些专业培训机构的招生计划,心理咨询师培训课堂“生源不足”已露端倪。本来嘛,既然拿到证书也找不到工作,谁还愿意去拿那张证书呢?当然,也有的人是作为业余爱好或者个人“自助”解决心理矛盾而去学习心理咨询师课程的,以学得的知识惠及自己,倒也无妨,但那毕竟是少数。 据媒体报导,不久前汶川大地震的援救工作中,大批心理咨询师奔赴灾区去做自愿者,免费为灾民提供心理支持,也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找寻用武之地,据说受到欢迎。但也有人议论说,灾民们正在水深火热之中,需求食物、衣被、帐篷、现金、医药等“雪中送炭”的帮助;医务人员和存活下来的当地邻里朋友施以安抚照护已属“锦上添花”了。心理咨询师们成群结队赶往灾区,以陌生的面孔和陌生的语言去实施心理救助,似乎显得奢侈,说不定还会添乱呢。究竟心理咨询师在灾区救援的成效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前几天与业内外人士就心理咨询行业的现状与未来作了一番自由探讨,大家当然是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但有几点情况和看法值得在此介绍,以供热心倡导和参与发展心理咨询行业的人士参考。 德国心理学大师佩塞斯齐安在他的来华讲学中也谈到,现在德国的一些医疗保险公司已拒绝为心理治疗支付保险费,因为心理病患者旷日持久的疗程,反复无常的危机,使心理治疗费用高昂,保险公司不堪重负。佩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学,应用了包括东方哲学与宗教智慧在内的教育理念,也重在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危机。 由此看来,中国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究竟向何处去?值得认真思索。 第二,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传统社会,曾经靠亲属、朋友、邻居、同事等等社会支持体系来援助个人排除不良情绪、疏导在爱情、亲情、友情中的各种挫折,也有很不错的成效。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学专业在大学被取消,心理咨询与治疗成了精神病医院的门诊。一般人的心理矛盾和情绪困扰,一度以“政治思想工作”来应对,提倡“促膝谈心”等等。总之,无论是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还是现代的中国国情,都使中国人对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十分疏远,陌生甚至排斥。大学生羞于走进本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一般老百姓不愿去看心理医生,这是普遍的事实,这与心理门诊长期设在医院,并与精神病院挂钩有关。再加上中国的医疗保障尚不包括除医院门诊之外的任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费用,使非医院的心理诊所经营起更加困难。 第三,据有些开业的心理咨询师介绍,求助者中60%—70%的人是来咨询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而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训练课程,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咨询师们只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自学到的某些知识去应对求助者,其中自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难怪有的求助者称:“花几百元钱去求助心理咨师,不如找邻家大婶倾诉一番,她的点拨还高明多了。”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心理咨询师,既有较广博的学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又有细腻的体悟与洞察力,自身在情感生活中有积极的经验、调适的智慧,加上高度的人格魅力,能够帮助当事者拨开迷雾,摆脱困境。但这样的咨询师毕竟太少了,他们多半还不是按“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训练出来的,其智慧、能力与技巧似乎与那张证书没多大关系。 第四,从根本上说,心理咨询是帮助个人应对心理危机的;而婚姻家庭咨询是关于人际交往的系统咨询,需要对从业者更全面的训练。不久前劳动社会保障部推出了又一个新的专职岗位——婚姻家庭咨询师。这也许能弥补当前由心理咨询师提供婚姻家庭咨询的不足。不过,未来的婚姻家庭咨询行业是否能火起来,也要看中国的文化、国情,还要看受训者们本身的知识背景、人格素质、人生经历和培训的内容及方式。对此,人们正在拭目以待。 第五,在西方心理咨询界广为盛行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和所谓“价值中立”的原则,无论在心理咨询还是婚姻家庭咨询中,都是有害无益的。尤其是在婚姻家庭咨询中,个别咨询师以自己的消极人生经历和对两性关系的轻率态度影响求助者,更增加了求助者的困惑,加重了其感情危机。难怪有人说:“如果你想挽救自己的婚姻,千万别去找心理咨询师。××名师就是自己婚姻的杀手;如果你想把婚姻送上断头台,心理咨询师会帮你解决得果断些。”这样的“口碑”,似乎在国内外都有。记得在2003年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婚姻家庭治疗中心主任威廉•多赫蒂博士就曾警告说:“蹩脚的咨询师可能毁坏你的婚姻健康。”他指出的四大问题是:1.担任婚姻家庭咨询的专业人员缺乏足够的训练,不具备执业资格,又无专门的督导对其工作进行评价与指导;2.咨询者对婚姻家庭的价值观和态度存在问题,对求助者造成危害;3.咨询者总喜欢给因婚姻问题而找上门来的求助者或其配偶贴上各种心理疾患的标签,或者径直对求助者说:“既然你这么长时间都感到不幸福,为什么还要与他(她)生活在一起?”于是,求助者就只剩下一条路了:离婚!原本想挽救婚姻的希望彻底破灭。 我在这里指出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种种不足甚至弊端,无意贬低那些训练有素并全心全意为求助者服务的咨询师们,只想提醒主管这类专门职业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当汲取一些国外同行们的经验教训,并总结我国五、六年来心理咨询行业兴起与发展的实践,重视该行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让下一个新的职业——婚姻家庭咨询师不要重蹈覆辄。也想提醒广大公众,当你有了心理危机或婚姻挫折时,不要“有病乱投医”,要审慎选择有德行、有经验又有能力的专业人士。至少要在网上查询一下你要去的机构和那里的执业者情况。 (本文作者陈一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