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育堂语录
(2013-11-07 09:41:19)
标签:
健康 |
|
《乐育堂语录》,清黄元吉于四川富顺县乐育堂讲授内丹心法,经弟子记录整理并经核正而流传于世者。黄元吉,名裳,生平不详。《乐育堂语录》卷一称张三丰为“张祖”:“张祖六十而始抛家访道,七十而得遇火龙授诀。”则为张三丰后之道人无误。由于本书属讲课记录,因此较一般丹书通俗,此本书被近人视为登内丹之真的捷径。《乐育堂语录》一书,虽为道籍,实可视为三教真传之要典,多泄千古来丹经之所未泄,指千古来道典之所未指。本书纯为讲切性命双修之学,始之修性以立命,继之修命以了性,终之福慧双圆、性命合一而证入圣登真之功。其论道概自人生日用常行处入手,
黄元吉先生原本博学鸿儒,深究经史,兼精佛乘,乃儒释二门中之一代巨匠。嗣以生死大事难得了证,复遍游天下名山,卒获异人指授,终而入道。故其讲述要旨,莫不贯通三教上乘了义而彻见精微。其援儒入道,因佛证真,以期三家一本之苦口婆心,处处昭然。千古丹经,不病于偏执枯滞,即病于玄奥幽眇,不隐于龙虎铅汞,即遁于坎离水火,使读者不穷毕生之精力,即难得融会贯通,不获明师之指点,即难得心领神会。本书则一扫此弊,既极明白简易,复能畅发宗风,对于行工次第亦复程序粲然,不但为道家登真之捷径,且亦为儒家入圣之坦途,释家作佛之不二法门也。融三教于一炉,诚名山巨著也。
“阳生之道,不外无思无虑而来。即如贞女烈妇矢志靡他,一旦偶遇不良,宁舍生而取义。又如忠臣烈士唯义是从,设有祸起非常,愿捐躯以殉难。此真正阳生也,举凡日用常行,一切善事义举,做到恰好至当,不无欢欣鼓舞之情,此皆阳生之候。又或读书诵诗,忽然私欲尽去,一灵独存,此亦阳生之一端也。又或朋友聚谈,相契天怀,忽然阳气飞腾,真机勃发,此亦阳生之一道也。更于琴棋书画,渔樵耕读,果能顺其自然,本乎天性,无所求亦无所欲,未有不优游自得、消遣忘情者,此皆阳生之象也。总要一动即觉,一觉即收,庶几神无外慕,气有余妍,而丹药不难于生长,胎婴何愁不壮旺!尤要知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从此悟得,方知阳即道,道即虚无自然。子思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其即此收敛阳光、不许一毫渗漏之说欤?诸子卓有见地,吾故以铺天匝地、亘古历今真正元阳无时无处而不有者示之。若以此示初学人,反使无路入门”云云,诸如所言,是诚洞见道源,不同小家之论与夫死于句下、人云亦云者可比,尤非未得师传、妄加揣度者所能梦见。于是更览其余,头头是道,恨相见之晚。且闻孙海波言:“吾师述古老人谓此书谈工太明显,不可泛传。”则其价值已可概见。爰为校勘终篇,晤柳君陈其内容。柳君乃醵金若干元付手民,属鄙为序,特识其因缘如此。
不须远求,不须服劳,不须久待,不须北面称弟子,而彼得道高人将毕生心血无上天机和盘托出,笔之于书,付之剞劂,人赠一本,则或束之高阁,或计较毫毛之价值、不肯购求而失之交臂,或以所值甚廉而走马观花、当面错过者,又比比也。是以易得则易失,久成乃久安。古云:“此事至玄至妙,忧君福薄难消”,又云“无因之果,事所必无。”以今人之认假不认真,见小而忘大也,予之所不能已于言者也。抑又闻之:鸡之于食也,三五粒则抵隙尽啄而甘之,多则狼籍满地;猿之攫粱也,空人之田,而腋下所怀者一二。学道者之
不在多贪亦如是也。夫今人之聪明精力几何?人事之奔波奚若?过隙百年,老将至而耄继之。一诀一法,皆可成真。其速务其当务之急,择一善而约守之,简练以为揣摩,火始然,泉始达,扩而充之不可胜用也。其勿效彼鸡与猴之多取而无当,是又予介绍此书于阅者之
微意也。是为序。
“乐育堂”之名,即取孟子“乐得英才而教育之”一语为用,修真之士若得此以为梯航,不难直造上乘。
仙律森严,不能于一篇之内尽露全相,是以修道之士必须博览群籍,于每一书中撷取其精英,融会贯通,方可窥其门径。乃是书四卷,自始至终直截了当,剀切详明,实足启发后进,唤醒尘迷,与古丹经道籍后先发明,开其钥,启其扃,而要言不繁也。学者阅之,慧根者得此自能解悟,有夙根者解悟后自能修证,若钝根人虽得之亦不能解,即能解亦不能修,故此书虽传,仍俟诸根器之深厚者,立志积功,方可超证也。
然余今读《乐育堂语录》,所述黄元吉先生之教授生徒,其所阐明丹道之玄微则单刀直指,抉发无遗,有以别于前此丹经之所传。虽曰时代不同,隐显各异,盖亦痛人心之陷溺日深而不忍大道之不明不行也。学者苟能手此一篇,深悟而力行之,以书证己,以己证书,则修性性复,了命命归,外加功德培养,内果圆成,性命合一,由太极回无极,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上应玉诏,脱凡体而证金仙,白昼飞升矣。懿矣盛哉!是真功成名遂,大丈夫得志之时也。
弟子多人,来学早迟不一,其间请问多同,所答遂不无重复之语。阅者须体会其意,勿拘执其词,庶有得于身心;若在笔墨字句间讲究,失之远矣。
或曰:“此书天机毕露,未可轻传。”岂知剥极必复,穷极必反,斯亦气运之常,无足怪也。况此时不急讲明,将来运转上元,又谁为圣贤扶道脉乎?予等纂集《语录》,非好事也,不得已也。伏冀继起有人,同阐三教大道,庶不负吾师金针尽度之意也。兹值书成,公诸天下后世,各宜珍重,勿以其易得而忽之也。是序
乐育堂弟子等顿首谨序
道教自唐末五代以来,由重视外丹转入内炼,成为一个内丹丹功系统,自钟离权、吕洞宾两真人留传功法以后,逐渐分成五大派:北派、南派、中派、东派、西派,师徒相传,至今未衰。
|
乐育堂是由黄元吉真人在晚清创立的一个丹道修
炼流派,其传承来源于隐仙派,具有中派的特色。黄
元吉真人原是博学鸿儒,兼通佛乘,后“飘然拂袖出
儒林”,
得火龙真人传授,
于悟道见性之后更进一步,
终成无上大道!火龙真人之高徒,世人只知有张三丰
真人,而不知有黄元吉祖师,在此依据师师口授而补
上。
黄元吉真人羽化飞升之事迹,在修行界多有流
传,
“清代道家大师黄元吉圆寂时,当场于八仙桌上
将色身隐化。”
(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
;道门流传,
黄元吉真人“留形住世”六百余年,最后乃是奉命化
身前来大开普度,于清末光绪年间,在四川讲道十余
年,开创乐育堂法脉。
(《乐育堂语录》跋、《道门语要》等)
;
“黄元吉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
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
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尝从师勇猛学道也。”
(台湾李乐俅《访道语录》)
;而
门内流传,黄元吉真人的确
是在众弟子簇拥中,将肉身化为清风(清风者,视之
不见搏之不得也,比喻无形无相之先天一炁;
“
清风
成就
”
是羽化的最高表现之一,盖因有形则有生灭,
所以清风成就比起其他化虹、化光之类有声有色的表
象来,
水平更为高绝)
,
而融合到生生不息之大道
(先
天一炁)之中,真正是
“
事了拂衣去,不留身与名
”
,
充分体现了道家之逍遥精神!
黄元吉先生之贡献,绝不仅仅体现在个人的修
证上面,他在四川乐育堂讲学十余年,留下了道家隐
仙派乐育堂法脉,为后来学者提供了一条实证大道之
康庄门径。其讲课记录《乐育堂语录》一书,亲切平
实,
大泄天机;
其亲著的
《道德经注释》
一书,
“以
之为用,可以明心养性,可以入圣登真,可以明哲处
世,可以治国平天下。守藏可用,仕隐咸宜。衡情而
论,确为《道德经》解本中之不朽名著,而无论道家
儒家,皆可奉为无上圣经,视作修圣修仙之不二法门
也。
”
(台湾著名学者萧天石对黄元吉先生《道德经注释》的评价)
。
历代注释
《道德经》
者不下万家,
而黄元吉真人的
《道
德经注释》被认为是最接近老子原意的注本
,是历代
《道德经》注本里面最好的版本之一
(另一本是吕洞宾注释
的《道德经秘注》);
而其另一著作《道门语要》则是传统
丹法的简明提纲。
黄元吉先生开乐育堂法脉以来,依此而成道者
不可计数。且不说“预知死期,无疾而终,自主掌握
生死”的较低层次成就,光是有史可考的
阳神成就、
异香成就、金光成就
者,就不下十人;而
当代之大成
就者、第四代赵德正先生,更是在
1999
年,将肉身
化光而羽化,其成就与黄元吉祖师几乎一样
,这就重
复验证的大道之真实不虚!
有如此超凡脱俗的成就,
乐育堂法脉却不是一
个避世而独善修行的门派
------
这更凸显了祂的珍
贵。乐育堂丹法注重入世修行,在尘出尘;强调明心
见性,
以道家为主导,
融三教精华于一身;
祂以“中”
为特色,由有形之“中”入手,最后深入无形之
“中”,
贯彻儒家“中庸”之道,
与中华民族“中和”
之精神相契合;其践行步骤:
先学道,后悟道,再得
道,最终成道
,步步有验,真实而平常,的确是实证
大道之康庄门径,中华民族之独有绝学!
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十分推崇乐
育堂的丹法,自称是黄元吉真人的“私淑弟子”。胡
孚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导)在其名著
《丹道法诀十二讲》里面收录了黄元吉祖师的著作,
以示尊重;在当代,黄元吉先生的讲学记录
----
《乐
育堂语录》引起的诸多学者的极大兴趣,其注解本至
少有三本;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戈国龙评价《乐育
堂语录》说
:“《语录》之于道教内丹学,犹如《六
祖坛经》之于佛教禅宗。”。
这是中肯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