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论《劝学》的中心论点并学习终极目的

(2015-04-03 22:34:09)
标签:

荀子

《劝学》

分类: 读书与思考

高中语文课本荀子《劝学》(节选)的中心论点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还是“学不可以已”,两者不可含糊。

 

严格的说,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而不能笼统的说成“学不可以已”。

整篇文章是对“君子”而言,说“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可也。但要知道“君子”是儒家主张的一种品格人的人。与小人相对,某种程度是也与庶人众人相对。而荀子是儒家的大师,教导学生人生追求由“君子”而至于“圣人”。这也正是儒家的人生要求和人生追求——君子首先是一种人格要求,而圣人则源于“知明”后的行为自觉。

所以,只有明了儒家“君子——圣人” 这层对人生修为的要求的关系,才能更好的理解荀子《劝学》这篇文章。

下面试着以此来解读《劝学》这篇文章——

《劝学》一开篇,亮出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其后展开论述,第一句就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我们很熟悉这句话提炼出成语,但我们很少把这个成语和“学习的要义”相关联;我们也看到对这句话诸多的阐释,是学习能提升自己;这可以解释得通,但又不明白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必然关系——其实,只要在这句话后面补出“圣人出乎众人,而高于众人”,与前面构成排比,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迎刃而解——如同青与冰胜于出身之物,圣人亦如是。那么圣人如何能高乎众人呢?当然是“学习”——学习能实现对人的提升,并最终达到圣人的境界。这正是学习的意义,也是学习的目的。

所以后边接着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何谓“知明而行无过”?

“行无过”,就是见到小悦悦倒在地上不冷漠的走过,见月熊不想到提取胆汁,见到不义之财不私念萌动,手中果皮纸屑投入垃圾箱;就是不盗不慢不妄不奢不邪淫不任性,为正为义为宽容为博爱等等。

所以,“行无过”就是善,而一个人做到行无一过,就是“至善”;一个人怎样做到“至善”呢?靠外在法章制度的规约,还是内心真正的觉悟;当然是后者,所以,“至善”的前提是“知明”,而这“知明”就是《大学》中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所以,“知明而行无过” ,所讲的正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大学之道的终极目的就是成为圣人。

所以,这句话可以换成,“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圣人成矣”。

而后文荀子更明确的指出“学恶乎开始?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劝学》课本被删减部分)“士”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君子,(孟子有云“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可为辅例)。

另,荀子在《劝学》中还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又言“君子之学也,美其身也;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意为君子学习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境界,小人学习是为了为人做牛做马——可理解为专业服务谋生之用吧。这里显然荀子劝的是君子之学,而不是小人之学。君子之学,而“美其身”,亦是“行无过”,成圣人。

 

这样,我们也就能更好的理解《劝学》的第二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既然君子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成圣人,而成圣之途“博学”和“参省”①都不可少,但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因为学习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更好的借鉴圣贤的经验,实现生命的提升,其实对此荀子在文中给了明确的说明“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被删减部分),所以荀子说“君子生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借助之物,就是学习,即善于借助学习前人的经验。此言学习的重要作用,亦言君子明智。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再看《劝学》第三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即“行无过”;而“神明”多注释为“智慧”,这大概也是说善行对开启智慧(“知明”)的反之的促进作用吧。概括说来,积小善,成大德,开智慧,最终成圣人。

所以这一层与其说是言其的是积累、恒心、专一等学习的方法与态度,不如说是强调的成为圣人的态度,也即如何使“圣心备焉”的态度。

 

总之,严格的说来,本文是中心论点是“君子学不可以已”,是对君子而言,对儒家的信奉者而言。

君子为什么学不可以已,因为君子把追求成为圣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圣人即“知明而行无过”之人,是一个达到了极端的生命觉悟与自觉,行为至善无过的人,正如孔子所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如那些人类伟大的先哲如佛陀,苏格拉底等。

 

《劝学》为《荀子》第一篇,如果把《荀子》理解成一部荀子传道授业教育学生的教材,此文是对追随荀子的儒生而言,那么此文显然有开宗明义之意:劝学——君子之学“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①“参省”,所见注释多为检省或多次反省之意。个人觉得参省是不是有禅修或心斋坐忘之意呢?因为荀子曾为稷下学宫最老师,而稷下学宫应该说百家云集,其中道家学派亦有之,有云所传《管子》一书盖出此时此处,而《管子》中是有类似心斋(后世云气功之类)的内容的;

    而荀子亦云“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荀子·解蔽第十二》)"大人"可谓圣人乎,"无蔽"可谓“知明”乎?

 所以,荀子此处“参省”,指心斋顿悟之行,或未可知,待方家究斧。

                                                              

                                                      西辙 2015/4/1—2015/4/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