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与民同乐
(2013-04-24 11:15:55)
标签:
文化孟子与民同乐民主 |
分类: 读书与思考 |
孟子一再强调“与民同乐”。
什么是与民同乐呢?
当梁惠王站在沼池之上,看到鸿雁麋鹿,生机勃发,心悦神怡,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回答道:“只有一个人贤德之后才能真正享受到这种快乐。不贤德的人即使有此美苑华池也享受不到这样的快乐①”。于是孟子引经据典给梁惠王给讲述了周文王建造灵台经营灵台灵沼,老百姓积极参与,热情拥护,为什么呢?因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同样夏桀虽有台池鸟兽,老百姓却发出“时日曷丧,与汝谐亡”的咒怨。如此“岂能独乐哉”。
所以,什么是“与民同乐”,与民同乐即与民共享,而在这里共享的内涵当然是“天下为公”,而不是天下为家。这让我们想到林肯的名言“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will never die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万岁(永世长存))
当然这“与民同乐”还有更宽广的内涵。
孟子以好(音)乐好财好色齐王,告诉他把自己的好好(音)乐好财好色与百姓共享,齐国差不多就能成王道王天下了。
同国君一样,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享受幸福的权利;而作为国君,更有责任有义务,推己及人,让百姓共享这样的快乐。这行之于政的与民同乐,便是孟子一贯主张的仁政。
当然,要想实现这样的仁政,君主必须提升觉悟,发现自己的善根良知(性善),发扬自己的仁心,推而广之,泽及百姓苍生。
孟子的仁政思想好多地方与近代的民主思想相符,但孟子主张的实质还是君“主”,不是民“主”;他只是渴望君主能提升自己的觉悟,发现自己善良的本心(所以孟子主张性善论),然后实行爱民之仁政(可能孟子认为君主只有这样做才合乎“道”),而没有提到百姓有权主政。这一点似乎与墨子的“尚贤”有所不同。所以孟子的政治理想当属于贵族政治,或者类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道德有修养有知识的哲人为上层管理者。
当然现实的失望让其后的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①原文为:“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孟子·梁惠王上》)
②同样的例子也见在《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十’——为陷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