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子山文峰塔,别名白塔,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溉澜溪长江边的塔子山上,修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塔子山文峰塔为七层,呈六角形,底层用条石砌成,塔高26.6米。它与南岸区黄桷垭文峰塔隔江遥相对峙,并与下浩觉林寺塔形成了有趣的“三塔不见面”的人文景观。
文峰塔石壁上《重修文峰塔记》的碑文记载了这座塔的修建沿革及原因。据记载,塔子山文峰塔是在数百年前的废塔基上重新修建。
塔子山文峰塔造型巧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塔身从二层开始均为特质塔砖砌成,每块砖上都烧制有“文峰塔”字样。在最高的七层塔顶匾额上刻有“能点厚德”四字。
从古至今,塔子山文峰塔在重庆风光景点上一直占有一定位置。《江北厅志》、《江北县志稿》均将其列为“渝州一景”的“文笔摩霄”之名。
以前,行船走水的船帮们望见江北塔子山上的文峰塔时,心中便豁然开朗。看见文峰塔就知道朝天门已经遥遥在望。塔子山文峰塔也因此成为了一座“航标”,看见它,便知到了重庆。
文峰塔塔身内空,原有木梯直上塔顶,可以纵览两江汇流,“碧绿浑黄交合”的壮观景色。
这座坐落于长江北岸寸滩街道青草坝的观音寺,原名叫“三洞桥同心善堂”,始建于明末清初。民国11年,建为观音寺,由著名石工艺人刘炳元主持设计,施工建造。
据观音寺管委会主任释常融主持介绍,观音寺是三洞桥区域保存较好的庙宇,寺内有三教合一的清代摩崖造像数十座,是重庆罕见的文物,对研究江北区乃至重庆市当时的宗教活动、石窟艺术、建筑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解放后,观音寺曾成为重庆船厂家属宿舍,后归还佛教,于佛历2541年(1997)4月修饰一新,开光纳客,香火盛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