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轩石室(渝中区鹅岭正街176号
鹅岭公园):桐轩建于一九一一年,面积一百三十二平方米,四周遍植梧桐,故名“桐轩”。此轩为仿罗马式石结构建筑,顶呈拱形,正壁刻有中国地图,其上为罗马式石狮浮雕,侧壁为世界地图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浮雕。正门两侧以篆刻“桐轩”二字作窗花。室内两条不对称隧道式石级,曲折地通向屋顶观景平台。整个石室轴线对称,但左右窗花及其装饰均不规则,既有变化,而又统一,堪称一绝。
桐轩时为园主李耀庭避暑之地,讨袁名将蔡锷客居礼园时曾在此作赋:“四野飞雪千峰会,一林落月万松高”。(摘自“桐轩简介”)
重庆,从抗日战争初期直至解放,都享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时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又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直至1949年11月30日解放的九年多时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因此,在那段非常的岁月里,作为陪都的山城重庆也曾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历史印迹。
虽然自己土生土长在重庆,但除学生时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时,曾多次到“红、渣、白”(即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瞻仰革命烈士外,很多陪都遗址、名居故所却从未听说过,也从未去过。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陪都遗址及名人旧居已被拆除或即将拆除,剩下在背街小巷里的也早已淹没在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之中,所幸已经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而得到有效的保护。
最近,闲来无事,只要天气稍好,便出门走街串巷,到那些背街小巷里去寻觅那即将消失的陪都记忆……(未完待续
更多抗战遗址持续更新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