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炒“状元”利弊说

(2009-06-17 12:46:02)
标签:

状元

炒作

利弊

教育

社会

北河

杂谈

分类: 杂谈短论
    随着高考发榜,又一轮热炒“高考状元”的浪潮将席卷而来。多年来,作为中国社会的一大奇观,对高考状元的宣传可谓争议不休、热炒不止-----

  现在的“高考状元”(以及由此派生出的“中考状元”还有其他所谓“状元”)只是在学习过程中某个阶段成绩突出,名列第一,只能决定进入怎样的高一级学校,并不能决定其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更不能决定一生中能否有所建树。一张考卷选人才所带来的巨大偶然性,应试体制导致的学生畸形发展,使得高考状元和真正的最优秀人才很难画等号。这类“状元”,充其量只是某次考试文化成绩总分第一,可以称之为某方面某阶段的的冠军或优胜者,而不是古往今来严格意义上的“状元”。当然,在大型考试中名列第一,表现出了知识和智力方面的领先优势,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值得欣喜的。但炒作过分,却绝无必要、甚至有害无益。

  人们为什么会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制度中断十余年之后,人们的求知升学欲望格外强烈,能够高考上线就足以令人惊喜,成为各级的翘楚更是引人注目。社会对高考“状元”给予了太多的重视和期待,这种重视和期待是“状元”得以被热炒的大气候、大环境。以后,随着学校应试倾向的日益加剧,学校一旦出现“状元”,便成为极力炫耀的资本;由于升学率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之一,政府也自觉地加入了热炒的行列;商家为了借“状元”名头扩大经营,牟取利润,对“状元”出资奖励或赞助,乃至请“状元”代言产品大做广告;媒体为了迎合大众吸引读者的眼球,这种种力量、种种现象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热炒“高考状元”的奇观。

  这种炒作,结局好像是皆大欢喜;“状元”扬了名;毕业学校扩大了影响,吸引了更多的好生源;地方官员脸上有光,甚至可以到学校去对有 关老师表示慰问;商家如愿以偿赚了钱,用最小的投入取得了最好的促销效果;媒体吸引了受众,换取了流量,得到了效益。为什么教育部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下令不得炒作高考“状元”、有识之士对此痛心疾首、连连呼吁叫停呢?

  大凡世间事物,有一利必有一弊。人们评价事物的优劣,总是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那么,炒作高考状元有哪些弊端呢?就有关论述来看,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冲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能够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但炒作高考“状元”,强化了单纯追求分数、名次的应试倾向,导致忽视德育、体育和其他方面必须的教育,使全面发展成为一句空话。这方面的恶果已经越来越严重地显示出来,无须再举例证明。

  其次是搞乱了人才标准。什么是人才?并不取决于一次高考的分数。高分可以是人才,分数不太高的一般考生也可以是人才,甚至落榜生也可以“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是否是人才,还需要走向社会后用实践来证明。众说纷纭的“第十名现象”、令不少人愤愤不平的高分高学历学生为低分低学历学生打工的现象,其实都在不同方面反映着人才的规律。但热炒高考“状元”加剧了单纯以分数论人才的偏向,使人们对成才标准、成才规律的认识简单化、单一化,客观上限制了对更多人才的培养。

  第三是造成了多数学生的失败心理。热炒高考“状元”对大多数学生的忽视和冷落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高中修业期满,合格毕业,本来是阶段的成功者;但在对高考“状元”年复一年的热炒之下,不仅大量落榜生成了失败者,那些考进一般院校的学生也充满了失落感。一个教育制度让大多数培养对象成了失败者,这样的教育制度还能是成功的吗?大量接受过十几年的基础教育的年轻人以失败者的心态踏入社会,对社会的消极作用和影响又将是何等深远?

  第四是助长了教育和社会的浮躁心理。为什么中学热衷于出“状元”、高校热衷于招“状元”?因为和致力于学生一生全面发展相比,单纯抓几个高分学生要容易得多。这些年来,对应试的研究已经成为一套很系统的学问,而且已经让不少人尝到了甜头。那些热衷于炒作“状元”的人往往就是既得利益者和企图继续牟取更大利益者。只讲短期效应,不管长远发展;只追求显性的分数,不研究成才的规律,使我们的教育体系变成了一架巨大的考试机器。当然机器的比喻也有很大的缺陷,因为真正的机器要致力于制造更多的合格产品,而考试机器只致力于制造少数的所谓“正品”(高分学生),而让大量的产品成了次品、废品甚至危险品然后推向社会。

  这样看来,热炒高考“状元”肯定是弊大于利,应该叫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