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时间次序,莫高窟应该是再往后的一篇,可是刚刚记好了榆林窟,不写莫高窟好像没有连贯性,就将它提前写了。
游览敦煌莫高窟,是此次河西走廊之行里耗时最长的一节,因为早在无锡组团时,就每人预付200元(多退少补),委托兰州的康辉旅行社预约莫高窟的普通参观券。算到踏进莫高窟景区的那一刻,实际上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规定参观的时间是下午2点,准时到达莫高窟景区大门,先领票,再入场。实际上,景区大门离得真正的莫高窟还有很远的路,一进大门先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看两场电影。一场是比较普通的宽银幕电影,《千年莫高》,另一场是270度的球面银幕电影,《梦幻佛宫》。是为前端数字洞窟展示。电影用典型的数字化手段,将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宗教艺术和文物保护做了一个完整的报告。应该是需要目不转睛地看的,可是由于球幕电影的座位太适合睡觉了,我在电影的后半场就进入了“梦幻”,真的好可惜。
从数字展示中心到莫高窟大约有半个小时的车程,沿途都是戈壁荒滩,不过,公路修得很好。很快前边有了绿地,这就是莫高窟。按照导览图,它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地密布在崖面。洞窟里大都有不同时代的塑像,有精美绝伦的壁画,一个佛国世界。
莫高窟最早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现存的洞窟中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千年间不同的宗教信仰,建筑,艺术,音乐,舞蹈和民族交往。在上世纪初,住在敦煌莫高窟下寺的道士王圆禄在清理积沙时,在编号16洞窟的壁上无意中发现了千年前密封在里面的“藏经洞”(编号17)更是使得敦煌莫高窟世界闻名。
依次下车,走过大泉河,跟着游人的队伍,走进了排队等候的行列。这里比榆林窟要先进很多,每人发一个无线电接收耳机,接收器都编好号码,大约每20人一队,以便导游(景区讲解员)和游客间的相互的识别。同时,讲解时也免得各队之间的相互干扰。窟内也是不准拍照,全凭自己的记忆。这时,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展示系统就起作用了,在网上,敦煌研究院的公开网站中,许多洞窟的资料都可以在那里找到(以下有不少照片和解释都是在那里找到的)。
跟着美女解说员,走进了第341号洞窟,这是此次莫高窟之行参观的第一个洞窟。
341号窟开凿于初唐年间,距今有1300年了。对它的讲解,由窟型,彩塑和壁画三个部分组成。洞窟的形式是莫高窟最常见的覆斗形,将洞窟顶部的压力分散传递到四披(就是四壁)。同时,显得顶比较高,减少了空间狭小给人造成的压抑感。佛龛台上的佛像是佛祖释迦摩尼,两边是他的弟子阿难和迦叶。再往两边有六身胁持菩萨的塑像。塑像的着色都比较鲜艳,大红大绿大黄,这些都是一百多年前清代重塑的。洞窟中的壁画部分为初唐的原作,由于莫高窟壁画的颜料都是无机矿物质原料,比如红色是朱砂,绿色是绿松石,白色是石英,所以,历经千年,依然鲜艳夺目。壁画反映的是二佛并坐,宣讲《法华经》。就是《法华经》所宣说的宝塔涌现,多宝佛与释迦牟尼佛共坐其中的场景。
接着是第16和17号洞窟。编号是两个,实际上就是一个洞窟。17号就在16号窟的洞壁上开个小门。
017号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某的影堂。它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坐北朝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圆箓)所发现,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刺绣、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故此又被称为“藏经洞”。洞窟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顶,窟顶及四披无壁画内容。北壁前设一长方形禅床式低坛,禅床上端坐一身高僧像,即洪像。西壁嵌有大中五年(公元851)洪的告身碑。北壁有晚唐画的双树。西侧树下画近侍女一身(执丈、持巾),树间挂布囊;东侧树下画比丘尼一身(持纨扇),树间挂一水壶。东壁、南壁均无壁画内容。无甬道,无前室。
接着参观的是第328号窟,从形制上讲,这是一个斗形窟。
弥勒佛像是用石胎泥塑的方法製作而成,也就是先在崖壁上凿刻成大体的石胎轮廓,然后用草泥垒塑,再用麻泥细塑,最后用色料著彩。
五代以后,因为莫高窟发生地震,这个洞窟中的壁画全部被毁,窟檐倒塌。由于原佛像依崖凿成的石胎没有受到巨大的损坏,所以佛像的身材比例、坐势姿态还保持了唐朝的风貌。1928年重修窟前木构建筑时,曾对大佛身上的僧祗支及土红色袈裟进行了重绘,并在袈裟垂裾边沿绘清式云龙纹。1987年,敦煌研究院对佛像的双手进行了重修。
下图中有一张是九层楼最高处两层的照片,这就是一般游客在地面上只能到七层楼檐而被叫作九层楼(阁)的原因。
容纳大佛的洞窟是下大上小的高耸空间,这种窟形的处理能引起人的透视错觉,更加感到空间的深远。洞窟底部佛像前的空间并不宽阔,人在窟底贴近仰视大佛时,更加感觉到佛的庄严伟大和自身的渺小。佛的头部微微向前倾,眼光下视,好象与仰视者的目光相接,这种神人感应的效果增加了宗教的感染作用。该窟通向岩外的通道都不只一个,而是分上下层共二至三道。上层的通道,可供游人,香客登临,以便就近瞻仰大佛面容。同时,也是大佛头部的光线来源。大佛头部和胸部都颇明亮,腹部以下转暗,突出了佛像造型上的重点。
九层楼的边上是第130号窟,
开凿于唐开元,天宝年间。窟内塑有莫高窟第二大佛,因位于96号窟之南,也称作南大佛。佛高26米,为石胎泥塑弥勒倚坐像。洞窟窟形为上小下大的方锥形覆斗顶窟。甬道南北壁上部各开一龛,下部分别绘有供养人像;主室南北壁画各绘高约15米的巨型菩萨坐像一身,上部为宋代所绘飞天,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飞天图象。窟前保存有西夏殿堂遗址。大佛仅头部就有7米,
虽然不符合人体比例,但却巧妙地解决了自下而上仰望佛时的视觉差,从而使观佛者能清晰地看到既庄严又慈祥的弥勒佛的表情,更增了对佛的敬畏感。
再往前面走,就是有卧佛的第148号窟。据窟前室《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载,此窟是李大宾于盛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开凿。主室佛坛上,塑涅槃像,长15米。涅槃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佛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经西夏重修)。西壁绘有莫高窟规模最大的《涅槃经变》壁画。
南北壁佛龛内原塑如意轮观音和不空绢索观音,已毁。现存的是清代塑造的过去佛和未来佛。窟顶为盛唐时所绘千佛,虽经一千二百多年仍色彩鲜艳。
东壁门南北两侧分别绘《观无量寿佛经》和《东方药师变》壁画,规模宏大,尤其是殿堂,角楼,院落,迴廊,水榭等建筑结构复杂,布局严谨,绘制精细,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前室现存中唐塑造清代重修的二力士、二天王、二狮子。
其实,还有一个涅槃像窟,158号窟,因为是特窟,无缘得入。敦煌研究院网上有图:
最后,由于同行的周老师提了问题,美女解说员认为从来没有碰到过如此认真的观众,特地再带我们看了第103号窟,这个窟也是由105号103号和104号一起组成的。
此窟开凿于盛唐,塑像為释迦牟尼佛,菩萨,弟子,為清修及清塑。窟形为覆斗形顶,窟顶四披绘千佛;洞窟南壁画法华经变一铺。画有《妙法莲花经》二十八品中的两品:妙莊严王本事品和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为法华经的主要內容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个富商在一向导的指引下到宝城取宝,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冲破重重险阻到达目的地的故事。
北壁绘观无量寿经变一铺,两侧画未生怨和十六观。东壁画維摩詰经变。其內容为大居士維摩詰與文殊菩萨辩法的故事。图圖中维摩詰手拿麈尾,身体微微前倾,双眉凝結,双目炯炯有神,须发奋張,毛根出肉,宛如一充滿智慧的老者形象,而文殊菩萨则显得平靜沉稳,胸有成竹,与维摩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此,美女解说员结束了她的工作,莫高窟的洞窟实地探访也到此结束。接下来再看看室外的建筑。
下图为王道士墓,国人都骂他是卖国贼,其实,没有他的驻守和对洞窟的清理,也许就不会发现“藏经洞”,那么,“敦煌学”就少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湖北人,出于家计到西北当兵,后来又在当时十分荒凉的莫高窟以洞窟栖身。还要四处化缘,对洞窟进行修缮。发现了“藏经洞”后又马上报官,但并未引起重视。后来才在另一个敦煌县的文人,蒋师爷的介绍下认识了外国人。
所以,在莫高窟看到他的墓,我还是怀着几分敬畏之心的。墓碑上有他的生平,被栅栏挡住,未能细读。
以下为莫高窟展示馆内拍摄:

总算完成了莫高窟的游记,这是此行中最难的一篇,既长见识,又长知识。同时,听说十一节假日里的游客在这里只能看到四个窟,有的甚至会被分流到榆林窟,能在这里看到十个洞窟真的是很知足了。不过,今后若有机会,我还会再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