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塘老叟mole1952
石塘老叟mole195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575
  • 关注人气:1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2018-11-21 10:40:16)
标签:

河西走廊

旅游

文化

历史

娱乐

分类: 游记(北京,西北篇)
    居延海正式的名字是叫苏泊淖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的内陆湖,形状狭长弯曲,犹如新月,弱水(额济纳)河汇入湖中,是它主要的补给水源。居延是匈奴语,《水经注》中将它称作弱水流沙。汉代时称为居延泽,魏晋时称为西海,唐代开始称居延海。
    近代以来,由于开发过度,上游来水量锐减,生态失去平衡,西东居延海先后于1961年和1991年走向干涸,阿拉善地区的沙漠曾以惊人的速度向外扩展。
    得益于对额济纳河(
黑河)分水力度的加大,近年来,不仅东居延海恢复了辽阔水面,西居延海也重现粼粼波光。
    到额济纳在看胡杨林的同时,居延日出成了当地推出的一个主打节目。早四点起床,乘车前去居延海。一路上都是旅游大巴,导游们纷纷举起手中的小旗,招呼着自己的游客。用蒙古语和汉语写成的“居延海”的大字标牌在清晨的暗淡天光下放射着耀眼的黄色亮光。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急忙走进景区,跟着大队的游客,冒着日出前的寒风走到湖边。时间尚早,东方天边的黑幕上,刚刚出现微亮的状态,周围的游客手中的照明灯光不时地闪烁着。其实,日出时的天空,到处都是一样的。只有地面的景物配合,才是各地日出景象各自的特色。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太阳从沙漠边缘升起,而光芒却映射在眼前的水域之中,就是居延日出的特定景象。不过,初到时被牵强附会的景点名称所迷惑,并没有刻意追求日出的意境。等到幡然醒悟,已经是日上三竿,错过了最佳时机。只好胡乱拍上几张水面上的飞鸟和岸边的芦苇。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第一个景点叫作“碧波再现”,讲的就是居延海从干涸到重生的故事。本来是人类活动促使了居延海的干涸,偏要说成是多分弱水河水注入居延海,拯救了这个内陆湖。
    第二个景点,叫作“鸿雁码头”,借助于苏武牧羊的故事。虽然苏武牧羊的地方应该是今天的贝加尔湖,和居延海差得太远,但是,用于“鸿雁传书”的鸿雁就可以一用了。于是就有了“鸿雁码头”。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第三个景点,叫作“东归码头”。三百多年前,从伏尔加河畔东归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被清廷分散安置,除了大部分在伊利为主的新疆各地外,有一小部分人被分散安置在此游牧。因此,居延海又与现今中国人所熟悉的“东归”故事发生了联系。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第四个景点,叫作“仙踪码头”。老子被认为是居延历史上最早的名人,老子出函谷关以后,传说中就在居延海羽化(升仙),后人称之为“流沙仙踪”。 不过,除了这尊近年来塑就的“老子骑青牛”像别的啥也没有。
    还有一个“天骄牙帐”,几个尖顶的白帐篷设在湖岸边,大概是成吉思汗的大帅们用的,有点远,没有走进去。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居延海看日出(河西走廊之十四)
    就如此,徒步和搭车围着居延海转了一圈,中午时分回到旗上午饭,准备着下午的额济纳胡杨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