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多地朋友都在说采杨梅。浙江宁波的同学说,乌黑的宁波杨梅纯甜,而没有一点酸。浙江仙居的朋友说仙居杨梅个大而甜,基本不酸。广东的朋友说,广东的杨梅含一些微酸,但决没有倒牙的感觉。
忽然看到网上有广告,无锡马山也有杨梅采摘,正好节日期间小儿回家探亲,又没有别的民俗项目活动,于是,先按照网上的广告给采摘联系人殷小姐发条短信,问询对方具体地点。未及等到回音,设定了GPS,就驱车与妻儿三人径直向马山进发。
无锡的马山,原本是太湖里的一个岛屿,文革时为了扩大农业生产,硬是在陆地与小岛之间围湖造田,拦了两条堤坝,排干了坝里的水。形成了马圩。于是,马山就变成了太湖里的一个半岛。不过,有杨梅树的地方还是在原来南端的马山岛上。因此,就有了“上山采摘”只说。
端午假期,路上有些拥堵,二十几公里路,开了一小时。十点多才到马山境内,只见路边多有农人出摊卖当地杨梅,还有人手上拿着一块写着“上山采杨梅”字样的小纸片,招呼着游人跟随他去山上的杨梅树林。
看了一眼GPS的显示,离目的地不算太远,方向一转,去向马山岛的老镇区古竹镇内,估计网上信息的落脚点,就在镇子附近的山林里。路边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草窝棚,里面桌子上排列着盛有新鲜杨梅的篮子。草棚的边上都有一条上山的小路,通向它们身后茂密的树林,显示着篮子里杨梅的出处。正在纠结着是否要在此地停车,按照老乡的指引上山采摘,手机上传来了殷小姐发来的地址定位。地图上一看,原来她的地方还要进去几公里。
就跟着导航再进山几公里,路边喧嚣的人群渐渐地消失。随着道路的变窄,两面山上的植被开始茂盛高大起来。山路弯弯,拐进了一个叫作牛塘的村庄。
坐落在山岭深处的小村,两条东西向的小路镶嵌在三排不错的民舍之间。开车转了一圈,街边摆着不少圆筒状的小篮子,却没有看到接人上山采摘杨梅的小摊。
就在村口停车,打电话联系殷小姐。得到的回答有些令人意外,
“你要多少?”显然是把我当作大客户了。
“不要多少,我们是来上山采摘杨梅,玩玩的。”我直接把目的说了个清楚。
“奥,是这样。那我们这里的杨梅都基本采完了,你可以直接在村里找个农户问问。或者自己上山去采。”
于是,道了声谢,挂断电话,问了一个扛着一根竹竿采摘李子的老农。他说,采摘杨梅已经是前几天的事情了,现在都没人了,你们直接上山吧。
开车出村,找了个空地停好车,找到上山的小路,爬了上去。
远看是一片茂密的树林,走进却是一株连着一株的杨梅树。顺着大量的采摘杨梅人群踩出来的小道,拨开树枝一看,果然是好多杨梅果,长在深绿色的杨梅树枝上。低矮处挂着的杨梅鲜红好看但却是酸酸的,倒是地上落满了大片大片的带着紫色的烂杨梅,好可惜。
沿着游人的足迹继续向上,透过密密麻麻的绿色枝叶,空隙中开始看得到紫色的杨梅吊在枝条上,只是有些太高,要先把树枝拉下才能采到。摘下两颗紫杨梅,直接放到嘴里一吃,果然甜得几乎没有一点酸。只是高高的枝头只有几颗果,采摘起来颇有些费力。
再往山上走了十几步,哈哈,一株大树,从上到下,枝条上全是又大又圆的紫色杨梅,也许是近日里才成熟的。先是采下来吃,果然全是甜的。然后就是采摘,一颗颗放入手里拎着的塑料袋里。
这才是真正的采摘过程,自从前年在美国农场里采摘樱桃以后,还没有重复过这样的经历。三人一起动手,又是直接入口,又是放进塑料袋。不一会儿,肚子吃了个饱,两个不大的塑料背心袋也就全装满了。
正好是中午,日头高照。刚才采摘时,心情激动,还不觉得天热。现在不同了,即使是歇在树荫下面,享受着徐来的山风,依然觉得炎热难耐。这才想起,原来是下山的时间到了。
小心翼翼地拨开树枝,踩着满地的烂杨梅深一脚浅一脚地,按照来路下到山脚下,想着付了钱回去。
更加好玩的事情发生了,路边空无一人,就连刚才让我们直接上山的那个老农也不见了踪影,想付钱也不知给到哪里。
于是,安放好两只塑料袋,从车上取出饮水瓶,边喝边冲洗了黏糊糊的手指,开车回家去也。
路经山下的杨梅采摘摊子,停车看了一下。他们每斤20元的自采杨梅,个头小且不说,颜色还是粉红色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简直没法比了。
回到车上,油门一踩,踏上归途。口中念念有词,唱起了山西民歌《打酸枣》,曲调还是老的,歌词却改掉了,“这一山山望见啰,那一山山高,那山上那个杨梅,得儿杨梅,长呀么长得好,啊嘛得依得哟”。
图一,采摘下来的杨梅,为了比较,放了一个一元硬币。
图二,采摘的山口现场。
图三,树上的杨梅。
图四,进山前的采摘现场,下面是太湖。
图五,进山前的采摘场地,下面是太湖。
图六,收费提示,违者罚款若干。
图七,收费进山摊。
图八,深山里的道路。
图九,图十,图十一,我们实际的采摘情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