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南面山上,因为就建外城郭外面,所以得名叫作南郭寺。诗人杜甫曾在寓居天水时的《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有“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写天水形胜地。足见南郭寺的历史悠久。





虽然是地处南郭,但是,却在山上。一上来就是一大段石阶,走得有点累。上得大段石阶,才看清两株巨大的古国槐树,树干相距甚远,树冠却是相连的,好像在寺门前又搭了一个大拱。由于树龄已有1300多年,被称作“唐槐”。向着城市一边,立一巨石,上刻四个大字“陇上古刹”。团友一见粗大的古槐树干,有意上前,做了一个对照物,果然非七八人联手不能合抱。






刚刚在惊叹门前的槐树,地导小王催促进寺,说是还有更多古树可看。进门第一进,上悬一个大字匾额,是清人仿写米芾的“第一山”。转过大殿,只见一棵古树斜着长在庭院内,正在不以为然之间,忽然发现树名称作“本氏卫矛”(俗称鬼箭羽),通常是灌木,在此却能够长成大树,也是一奇。于是联想起在山西看到的“荆梁玉柱”,植物界总有些让人以为是不可能的奇迹,这株卫矛就是一例。
走过卫矛,大雄宝殿的庭院里有一株被人用砖墙刻意保护起来的古柏,树龄有2500年以上,国内除了黄陵县黄帝陵前的黄帝手植柏之外,还没有树龄大过它的。所以,树了个碑,叫作“春秋古柏”。更加令人称奇的是,此柏树有着人为和天然的几重保护。第一,在清朝顺治年间,古柏北向一支开始倾斜,人们在此枝下立一石碑,上面镌刻文字以记事传世,又以石碑本身为支撑物。经过三百余年,大树居然把石碑包了起来。第二,1950年代,政府为了保护古树名木,用砖砌一圈围墙。第三重保护,为一树状立柱,支撑着古柏的树干。更有奇者,古柏枝下又长出一株年轻了几千年,约300年树龄的槐树,一反向阳一侧枝繁叶茂的常态,反而向北长枝,接应着古老的柏树,使得春秋古柏得到了有力的扶持。再向前走,又见一株200多年树龄的小叶朴长在古柏根系的上面,也对古柏作了一重保护。这就是有名的“南郭古柏”。









转身向右边,又是古槐树。庭院的西北边,一株“龙爪槐”,树身高十多米,树龄也有300多年。所谓“龙爪”,是指老树的形态。树干上系满了祈福的红丝带。



出了大雄宝殿,走不多远便是北流泉。不管过去的声名显赫,今天的泉水也只能是一个泉眼上盖着一个亭子而已了。大雄宝殿的西边,原本也是寺院大殿,现在辟为杜甫的纪念地。建有杜少陵祠堂,三尊塑像据说是杜甫和他的两个儿子。外面是石刻长碑,《二妙轩》大概是指诗妙和书法妙吧。上面镌刻杜甫的《秦州杂诗》,书法原本是集二王的字刻石。不过,现代作品全是电脑控制雕刻,完全没了手工作品的走笔游峰。东面有一个保护在玻璃罩子里面老碑,也是杜甫的《秦州诗五十首》,及傅鼐题咏《秦州十景》虽然斑驳陆离,但是十分耐看,此为一通2002年在天水文庙出土的明代成化十九年秦州知州傅鼐所刻石碑。
说是南郭寺,其实并没有看多少佛教,仅仅古树,诗轩就占了大量的时间,正在兴致勃勃之时,又不得不终止,跟着小王走出寺门。
一天之内,由宗庙里的伏羲开始,经历道观里的三清,民居里住过的明朝官宦,现在是寺院里的古树佛祖。人文景观的四种形式都有了。至此,秦州八景已经领略了“麦积烟雨”,“伏羲卦台”(以伏羲庙代之),“玉泉仙洞”,“南山古柏”。就称作“秋日天水车轮急,一日看过秦安花”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