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2017-06-26 22:12:29)
标签:

旅游

山水

文化

教育

分类: 游记(晋冀鲁豫鄂篇)
   南太行山的挂壁公路, 有七条之多:锡崖沟(山西陵川县),始建于1962年,建设时长30年,长7.5公里。郭亮村(河南辉县),始建于1972年,建设时长5年,长1.3公里。2001扩建。陈家园(山西陵川县),阱底村(山西平顺县),回龙村(河南辉县)。昆山(山西陵川县),1992年始建,2009年改造,长2.5公里。虹梯关(山西平顺县)。
    七条挂壁公路大多在南太行山的山西一侧。只有郭亮村和回龙村的例外,属河南省辉县。不过郭亮村的绝壁长廊宣传力度大,名气也响。更加险峻的其它几条,倒反而是深藏不露,变成养在深山无人识的美景了。
    七条挂壁公路里,工程量最大的,要数锡崖沟挂壁公路。锡崖沟,传说因曾有仙人冶锡炼丹而得名,在晋城市陵川县东。从1962年起,全村八百余人整整苦战30年。在村北边的王莽岭绝壁上开凿出一条明明暗暗7.5公里长的挂壁公路。公路在山壁上曲折三层,呈“之”字形一直攀上山顶。到了2003年,在政府支持下,才在砂石路面上铺了水泥。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由于景区暂停了中巴车游览挂壁公路的服务,当地老乡们提供的乘五菱等后驱七座车,驶过公路游览,便成了唯一的选择。小车比先前的中巴车灵活,又可以在中途停车让游客下车,近距离步行体验公路的奇特和险峻,感受开路先锋们工作的艰辛。
    一行二十人余步行走到景区停车场外的树荫下面,挤上了三辆七座小车。在锡崖沟挂壁公路上由山顶向谷底驶去。
    汽车先是沿坡度很大的盘山路,由上盘旋向下,然后进入边上有着明洞的挂壁公路隧道。
    和小车的宽度相比,隧道显得比较宽敞,车行其中,一直耽心着的惊险感减少了许多。对当年仅靠着铁锤钢钎,手工打眼爆破完成了如此艰巨的工程的村民们更加平添了几分敬意。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车道从第一条隧道中伸出,边上有一块小小的平坦空地。司机把车停稳,招呼大家下车步行。这才发现,原先在行车时一晃而过的那些明洞是多么地巨大,每一个都是两三米高三五米长不规则的长方形。明洞的壁约有一两米厚,底部则和隧道里的路面一致上下倾斜。为了保证行车的安全,明洞口还增设了巨大的水泥方墩以防不测。
    隧道截面,看上去像是一个山洞,下底平,铺有水泥路面。两壁略呈下宽上窄向上收拢,顶板则呈拱形,不像郭亮村隧道在顶板上刻意修平,显得更加原始自然。
    沿着隧道走过百余米,转过一个几乎九十度的急弯,再向下走近百米,透过明洞向外看去,这才看出了挂壁公路险峻的全貌。原来隧道在崖壁上从上到下转了一个“之”字形弯,顺着山势一路下到峡谷的另一边,转个方向再重复另外一个“之”字形的弯。只有从一个个明洞上才能看清它的走向。当年凿洞修路的困难和危险,由此最能体现。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王莽岭上的锡崖沟挂壁公路(豫北晋东南游记之十一)

    想起了幼时读过的课文《老山界》,翻山的道路上通过“之”字形使坡度减缓常有,而把减缓坡度的道路建在山崖内部则仅在此间可见。
    参观,探究,拍照结束,摆摆手招呼停在上方小车司机,等着他开车过来。上车继续前行,到达景区锡崖沟的停车场,完成了锡崖沟挂壁公路的体验性游览。有人说这是“人定胜天”的壮举,精神可嘉。我想,应该说是一个“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实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