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鄂渝黔三地游之武隆天生三桥(day3,2)

(2016-12-12 21:04:54)
标签:

风光

旅游

娱乐

健康

分类: 游记(湘川云贵渝篇)
   武隆天生三桥是第二次来游览了。除了进出景点的交通车的路线有了改动,出入大厅改造得更加宏大,出入景区两边须坐景区公交车之外,其它都没啥大变化。想来也对,那地方的地质形成是漫长的几亿年的事情,在短短的几年里要想看到有变化,那才怪了。
    前次是长江三峡游的扩展,由于同船的另一团体耽误了登陆转车的时间,到了景区门口已经是午饭时分了,饿着肚子走了三个“桥洞”再加两个地坑,看得不够仔细,许多细节没有体会到。这次正好补补课。
    很多导游小册子和宣传资料上都把武隆这个地方的地貌称之为天坑和天桥,游人身临其境,总是有一种头顶上的坑顶从四壁一直上升到天上,而桥则是由天生的几百米高的类似于桥墩的高大石柱支撑着上面的高不可攀的桥面。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3wXqRS2ILdiy/g97UkSPHQOAgClcpZEO5v6Y5fuKvJtPEVgqO1LdxJMQ!/o/dGcBAAAAAAAA&bo=YQOAAkAGoAQFACE!
 
   事实上,武隆的天生桥和天坑却是由地面向下塌陷而形成的。实际的地平面就应该是天生桥高耸着的桥面和天坑陡峭直立四壁的顶端。由此,景区宣传册子上大书特书的“天福官驿”就更没有必要出现在谷底了。因为作为朝廷的驿道,是在没有理由从地面下到几百米深的谷底,再舍近求远地由谷底向上爬到几百米高的山峰,而此举只需在当地的地平面上绕过几个平方公里的地面塌陷就可以轻松地完成。所以,作为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一件特殊的道具,而被当地旅游当局考证出始建于唐朝,实在是一件十分荒谬的事情。就说它是拍电影的人工布景,始建于2005年于旅游又有什么妨碍呢?
    天生三桥和地坑的游览是从天龙桥西面的观光电梯开始的。和其它两桥不同的是,天龙桥的中间有一巨大的桥墩,而两边各有一个高大的桥孔。而由于观察位置所限,想要同时看到两个透光的巨大桥洞又不采用特殊的光学器材,是不可能的。于是,现实加上联想,形成了天龙桥美感。游览的路线是从两个桥孔之一沿着高差巨大的岩壁,经电梯和崎岖石阶下到谷底,实际去感受天生桥的高大和雄伟。人还没有下到谷底,天龙桥的第二个桥洞就出现在眼前,也是同样地陡峭和高大。只是在这个位置,先前亲身走过的那个桥洞则变得一个见不到对面的黑洞,看不到它对面的明亮天空。

       

   
             
    沿着石阶,下到谷底(可能说坑底比较恰当),走进“天福官驿”观察一番,回头一望,正好是天龙桥的另一个桥洞。至于“天福官驿”这个名称,我也一直存疑,所谓“驿”,古来就一直是“官”的,或者说“朝廷”的,民间只有“镖局”而没有“驿”。“官驿”两个字连在一起,难道说唐朝年间也和现在的“快递”服务业一样,有私人的驿站存在?
    “天福官驿”前的一块地坪,便是观察天龙天坑的最佳位置。站在这里,视野开阔,眼前一片笔直向上的悬崖,东西相连,南北接续,需要仔细地联想才能体会出自己是站在一个几百米深的大坑的坑底里。只不过这个坑底过于广阔,感觉中好像是置身于巨大山谷的谷底。
 
     

    随着步道再向前行,眼前又出现了一个长条形的通孔,孔洞的上方是厚厚的山石。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二座天生石桥,青龙桥。与其说它是桥,还不如说它是山上的一个窟窿。因为能够体会出桥的气势的位置远离游览路线,需要走到很远处才能看出来。走到孔洞的下方,有一汪池水,水面在山风的吹拂下有些皱纹,正好可以映射出巨大孔洞的婆娑倒影。这倒成了天生石桥的真实写照。跟随着其他游客的脚步,穿过桥洞,走上一座人工建筑的小桥,按照导游的指点,凭栏回望。那青龙桥孔,恰似一条竖着向上的鲤鱼。联想起了作用,人们起了个名字,叫作“鲤鱼跳龙门”。
   
     
从青龙桥走出,眼前又是一个天坑,“神鹰天坑”。名字来源于头顶上的坑壁中有一块巨大的岩石,酷似一头雄鹰,伸展着巨大的翅膀。

         
http://r.photo.store.qq.com/psb?/V13wXqRS2ILdiy/r4UgevzjYNqE6eB8ATxnxngimzafgo10ej8*FMqRCfk!/o/dGYBAAAAAAAA&bo=gALEAycEQAYFAAM!


    再向前行,就是黑龙桥了。说“黑龙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里的孔洞比较幽深,而且又有着一个弓形的弯曲。虽然孔洞巨大,对面又有寒风吹来,虽然身着冬衣,依然颇有几分凉意。但是,却基本上看不到前头透过来的光线,有点阴森的感觉。若是深夜一个人独自穿越,自然会平添几分害怕,仿佛里面的黑龙会不期而至。所以,就有了黑龙桥的名字。
 
         
   过了黑龙桥,豁然开朗,虽然已是初冬,植被依然一片翠绿,间或几处金黄的秋叶,令人心旷神怡。前次路经此地,屡被导游的电话催促,匆匆走过,不及好好欣赏。甚至行动过急,连深深地呼吸一下的机会都没有。现在可好,时间充裕,和老团友们一起,悠闲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刚刚穿行于天生石桥之中,现在又流连忘返于秀水绿林之间,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慢慢地走出坑底,乘车回到地面。吃过晚饭,休息,期待着明天下一个景区进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