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廻龙桥头鉴古今-春游黔湘之十二

(2016-06-06 23:26:33)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教育

分类: 游记(湘川云贵渝篇)
   这次出游,看了不少侗族的花桥,也有叫风雨桥或者廊桥的。费了很多的时间,在崎岖山路上开了两个小时的汽车专程去看的,是湖南怀化通道县坪坦乡坪日村的廻龙桥。
    “一条山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向往中的迴龙古桥。我多想早早地看到那美丽的模样,可汽车却总也驶不到它的身旁。30公里的路开了近两个小时,好容易才看到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古桥在山脚下。绕了好久到了谷底,却又发现想看的迴龙桥还在前方。”当时我在手机上的实时记录如是说。 
    总算到了迴龙桥,
侗乡坪坦多风雨桥,独有此桥最长。站在桥边,仔细地上下打量,果然气度不凡。三孔木桥建在石头桥墩上,一孔跨度较大,是以前在浙江山里见到过的伸臂梁木拱,两边带有白色护板,另外两孔跨度较小,是一组粗大的圆木做成的悬臂横梁,一座桥却有两种不同制式的桥孔,有点奇怪。
    
 
 
图片
       
 
    整个桥体呈南凹北凸的弧形状,横跨于东西向的坪坦河上。桥头有说明牌,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据说在1931年的一次修葺后,取“迂回龙脉,环抱村庄”之意,将原名皇桥改为为廻龙桥。桥长约60米,桥宽近5米,桥上的廊为四柱三间排架,一共有二十多间。全桥廊上建有三座侗族特有风格的三层密檐的六角攒尖葫芦顶亭阁。桥的两头各一座,正中间的大桥墩上有一座,支撑木横梁的那个小桥墩上则没有亭阁。

     
 
    三座高高的亭阁,和侗寨的标志性建筑物,鼓楼有些相似,桥的两端各一座,中间的那座耸立在那个一边承载伸臂梁木拱和一边承载悬臂梁孔的共用桥墩的上方。亭阁之间是平脊挑檐的廊。廊脊下面,全部木制梁枋,一眼望去看不到头。廊的一面是木板壁,另一面是连续架在矮木栏上的开放窗格。可惜离岸太远,喜欢摆pose拍照的团友无法做凭栏远眺状留影。 


 
       
 
    大桥凸向迎着水流的一面,略有弯曲,稍呈圆弧形。既不破坏整体的结构坚固,又凸显出几分娇柔,别有一番风趣。有板壁的一侧,坐落着三间对开门的厅室,里面各有一座供台,不知是供奉何方神明。 

 
   

    整座桥梁,原本是全木结构,后来改木墩为石墩。所以,除了头就是头,没有用过一寸铁钉。
    按说全桥的桥孔,没有必要分为两种类型,一孔为传统的跨度巨大的伸臂梁木拱,一边为简单的跨度仅为二分之一长的简单悬臂横梁。看了文保碑才知道,此桥在立碑时还是仅有伸臂梁木拱一种形式,悬臂梁结构应该是木拱失修后的补救措施,也许文革中的维修,找不到有本事的“墨师”,又没去外地延聘,传统工艺技术不再。用悬臂木梁,又嫌跨度不够。不得已又在中间多做了一个小号的石桥墩,算作狗尾续貂之作吧。
    去时赶路时间太长,看桥又激动不已,不觉天色已晚,还有十几公里狭窄的山路要行,没有资格流连忘返,只好依依不舍地上车离去。

    附:桥头文保碑的文字说明:
    (第一通)
     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廻龙桥
       湖南省人民政府
     一九七二年九月一日重新公布
       通道侗族自治县立
     
    (第二通)
     廻龙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1932年重建。长61米,宽5.3米,高20米,为石墩木结构伸臂梁风雨桥。桥上建廊,桥两端及中部建重檐阁楼,具有鲜明的侗族艺术特点。
    195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1984年维修。 
        保护范围:东至桥头东31.2米处,南至水碾桥一线,西至公路内侧缘线,北外延95米至坪坦河湾一线。

    (第三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廻龙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〇〇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
    湖南省人民政府立 

   
 
 
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