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屯堡有老乡-春游黔湘之八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军事 |
分类: 游记(湘川云贵渝篇) |
滇黔多古代军事屯堡,里面的原住民大部分是源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兵前往滇黔戍边屯垦的军民后裔。安顺境内的云峰屯堡就是其中之一,一个自明初由江浙皖汉族军民到贵州来驻屯的,一直保持汉族民俗至今的村寨。
参观屯堡,应该有两种事物可看。一是保留至今的古代军事堡垒的原型,从寨墙垒砌到街巷布局,从碉堡,寨门到三合院,四合院,处处展现出防御守备,自成体系的城堡功能。正如《明实录》中的记载,“兵团聚,春耕秋练,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敌突犯,各执坚以御之。”第二,由于屯堡的居民都是江南被皇帝征发来的军士将领,在滇黔异域坚守屯垦以后,又领朝廷命,不断把妻儿家小迁了过来,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群居村落,许多在老家已经消失的民风民俗,甚至语言习惯在这里都被原汁原味地保存着。
先是屯堡博物馆,不少在江南已经消失了的汉族习俗展览,然后是一大篇中央政权屯兵戍边的功绩和感慨。感觉上后来的新疆建设兵团和离我们更近的知青上山下乡也颇有相似之处。接着是屯堡民居的实物,不少还在使用中。
其实,当年参加屯堡建设的人很多是被皇帝,政权强制征兵,迁徙,或者是被贬,甚至是发配到这些地方的。这种现象正史虽然没有记载,吴地的地方志和家族宗谱中就有很多反映。我就曾经在自家的宗谱中发现过祖上有人因为惊了皇上的御驾而被发配到滇黔戍边的。
有意思的是屯堡保留下来的语言,因为语言,尤其是方言,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传承,有许多讲法还保留着当年驻屯军民从江南老家带来的原貌。作为江浙土人,突然发现墙上贴着的语言解释其实和我们吴方言的说法有许多相通。比如,“不是那家人,不进那家门”,指“门当户对”;“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指“各打五十大板”。
进了一家居民的大门,内遇一老妪。攀谈一番,竟是祖上从南京迁来的老乡。她的子女都在城里工作,她自己也只在老房子里断断续续地住。过不久,又要去城里了。讲到房子居住的延续,讲了一段老故事。土改后,村里的不少房子分给了村外的苗民,没多久,由于生活习俗的不同,他们又搬出去了。
忽然,恬静的村寨气氛被一帮拍电影的搅得乱七八糟,有扮土匪的,有扮红军的,也有扮老乡的。墙上的指路牌匾被拆下来,古老的石板小路上洒了斑斑点点的假血迹。加上剧组人员比以上三拨更加凶狠的胡喊,实拍时效果的震耳欲聋的声响效果,一时间搞得乌烟瘴气,比真的土匪更甚。 好心情被搅乱,胡乱拍了几张照片就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