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道拐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晴隆县境内,公路在短短的四公里距离内蜿蜒向上,直线距离仅350米,而垂直高度却上升了250米,爬坡仰角近60度,有着24道180度拐弯,路面宽度只有6米,因为二战期间成了由滇缅公路,滇黔公路再延伸到陪都重庆的唯一陆上补给线上的咽喉路段而闻名于世。
公路的所在山谷,是古代称作鸦关的一道关隘,又被称为半关。自古就是滇黔驿道上的一段险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早在民国16年(1927年)贾善祥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贵州公路局局长马怀冲(睛隆人)之命,进行踏勘。民国24年(1935年),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再度进行勘测设计,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于1936年竣工。
抗战期间,由中美双方一起对老路进行了拓宽和加固,增设了护坡石壁。使得大批的抗战物资得以通过此地运往抗战前线。实际上,如此险要的路段,处在战事的大后方,保卫是重要的一方面,交通管理则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试想,当年和长龙般的车流,没了有效的管理,岂不是像今天的长假中的高速公路大塞车一样?日本鬼子还没来,自己人就乱成了一锅粥。
解放后,由于修了坡度较缓的新路,此处渐渐地被人遗忘。近年来,为了纪念二战,由一张当年美军拍摄的老照片被人重新挖掘出来,这段几近废弃的老公路,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此同时,贵州省又依托这段公路,演绎了一岀二战时中国军民与日本空中陆地水中从事破坏的特种部队的战斗故事,拍成电影《二十四道拐》,这地方也成了贵州省的著名旅游景点。
为了观光的需要,县政府在晴隆山上新修了二十四拐观景台。原先设计的旅游路线就是让大家走到观景台吹吹风,看看景,拍拍照。老实讲,什么缅怀历史,激励今天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我们这些老头老太的事情了。原以为师傅会将大巴车开到观景台,没想到司机张师傅将大巴车驶离高速公路,沿着老公路从谷底一直开到了山顶,让我们来了个24道拐实车亲历。
开始大家对道路的险峻还有些提心吊胆,后来发现师傅车技纯熟,左盘右旋地将这部39座的大巴车开得异常平稳。大家都把心思用在了观察道路和山谷中的景色。从第一道拐的里程碑开始数起,大家一次次数到了第24道拐。随着道路的升高,刚刚驶过的道路就到了我们的脚下,一圈一圈地好像迭起了罗汉。美军加固道路用水泥砂浆堆砌的石头护坡也历历在目。虽然老旧,但仍然显出十分坚固的模样。
汽车好不容易开到了终点,师傅稳稳地将车停到路边,大家好像十几个小时连续飞行的长途飞机在目的地安全降落一样,向师傅报以热烈的掌声。(没有登上观景台,最后一张全景照片是网上借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