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有名,《西厢记》更有名。知道普救寺的,十之八九是因为《西厢记》。可惜,车到普救寺,天色已经有点晚了。

山西游的这一路上,古迹看得太多,前清时期的好像都有点不入眼了。不由得对身边的建筑就有了点挑挑拣拣,发现除了那座明代嘉靖年间重修,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有着唐朝的形制,明朝的建造的特点,现在叫作莺莺塔的舍利宝塔是古建以外,其余都是近年来重建的,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不过,又转念一想,本来就是朝着《西厢记》的名气,朝着唐朝崔相国之女莺莺和洛阳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来的。这些建筑物就像是戏剧里的布景,本来就容不得较真嘛。
西厢的故事,从唐元稹的《莺莺传》开始,到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元杂剧大师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借助这黄河边上蒲州城东山塬上的古寺,普救寺演化的。于是,剧以寺生,寺因剧名。也对,就像不远处的鹳雀楼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样。
和大部分有名的寺院不同,普救寺是依山而建,从山门到钟鼓楼,到大雄宝殿,再到莺莺塔是逐级向上的。进了山门,到钟楼就是向上的石阶,没有休息的地方,爬得气喘吁吁。


有点特别,鼓楼在钟楼的顶上。晨钟暮鼓,倒也是同一方向的声响,只是远近高低不同。
钟楼向上,又是一段石阶,拾级而上,才是禅院的主要建筑,《西厢记》剧本的布景就在这里。

除了《西厢记》莺莺塔还有一个声学上的奇异功能,就是塔下击石,声音经过塔身的反射,可以听到像蛙鸣一样的声响。当地导游带着大家亲手击石,指示着可以听到蛙鸣的地方。其实就是声音在表面光滑,逐级收小的塔身上反射时的声波变化和延时的效应。
寺后还有一个小花园,应该是近年来的新建。优雅别致,也在远处看上一会儿。
关于《西厢记》的故事,无锡老话有一个从一到十的顺口溜,倒也说得不错。哪怕与现在的《西厢记》有出入也不要紧,因为从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总是有不同演化的。就抄了在这里解释一下剧情(要用无锡方言来读):
一轮明月照西厢,
两朵桃花开里墙。
三封书信寄拨(给)了张君瑞,
四顾无人跳粉墙。
五更鸡叫无人晓,
绿(六)棒拷打小红娘。
七弦琴弹动英雄情,
八角亭中烧夜香。
九月九日应有期,
十里长亭送君行。
七弦琴就是今天说的古琴,普救寺里牵强附会地用了一张古筝,有点问题。因为筝是胡人带入的外来乐器,比琴或者瑟年轻多了。
古寺也看了,《西厢》也回顾了。可以下山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