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祠游览话今昔-山西游之八

(2015-11-16 14:05:40)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晋祠

难老泉

分类: 游记(晋冀鲁豫鄂篇)

   晋祠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年轻时是个多次游览过的地方。不过这一次,当汽车停在空荡荡的停车场上时,竟然迷失了方向。跟着导游的小旗子穿过一段不小的购物街,总算看到了曾经熟悉的正门。所以,所谓今昔,不是和以前的多个朝代比,而是和几十年前的晋祠比。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今天的晋祠,园林的面积比原来扩大了好多。那一大片可以划船的水面已经不见了。多出了一个大片的停车场,想来旅游旺季也会停得满满的。怪不得孩提时的同学说到了晋祠居然认不出她了。

 
  乘导游办理门票的空挡,走到景区的导游图片,看着眼前的一大块密密麻麻的景点牌子,同伴们有点迷茫。定睛一瞧,原来的景区只占了当中的一小块,赶紧解释着需要重点看的楼台亭阁。边上一个当地老者,随声附和。哈哈,几十年没来,记忆却依稀尚在。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跟着导游先在中轴线参观,小任是太原本地人,人文地理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

 
  进入大门,第一个建筑是水镜台。正面是一个庙宇建筑,一门两个圆洞窗。反面就是一个戏台。前殿和戏台都是原来的结构和修饰,比起其它地方的被今人模仿的建筑好过太多。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水镜台西面,是一座东西向的石桥,叫作会仙桥,是明代建筑。桥下潺潺流水,清澈见底。过了桥,有一石砌平台,金人台。台上四角各立一个铁人,用以镇水。三尊为北宋原物,一尊是民国时后补。而后补的一尊反而生锈腐蚀严重,原装的三尊反倒乌光发亮。

 
  小时候玩游戏,站到台上,蒙上眼睛,从第一个出发,几步后转过90度,再走向第二个,到了第四个,总是差了很远,引得同伴哈哈大笑。如今的金人台,已经被铁栅栏包围,小时候的童趣,再也不会有了。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金人台向前,是“对越”牌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对越”二字,说明牌解释,取自《诗经,周颂》中的“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书匾和造牌楼的是太原的明代书法家高应元,为报答母恩深情,宣扬圣母高德而建。不过,回家后细查,
《诗经,周颂》的首篇《清庙》全文为:

 
  “於穆清庙,肃雍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牌子上把“秉文之德”和“对越在天”连起来句读,断章取义,也许有些不妥。从行文的顺序来读,“对越在天”和后面的“骏奔走在庙”连在一起就比较合理了。晋祠原本是晋王祠,还是在宣扬王上吧。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对越牌坊西面,就是献殿了。祭祀时摆祭品的地方。献殿是宋代遗构,不过,那时的太原已经沦陷在金人手中。所以,建筑年代为金大定八年。此殿仅在1955年落架大修过一次,大部分都是原来的材料和结构。屋脊內有着大修的记录。献殿没有门窗,为的是可以通风而是供品食物保持不坏。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献殿向前,一个方形的水池,池子上一座十字交叉的石梁桥,就是著名的鱼沼飞梁了。沼的意思是方形的池子,梁就是凌空架在池子上的桥。沼里许多游鱼,悠闲地嬉戏。此一景是全国独此一份,历史悠久。日前在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院见过它的仿制品。鱼沼和难老,善利一样,是晋祠的三个泉眼之一,只是没有难老泉的名气大。飞梁好像比先前见过的变化很大,尤其是桥面平整崭新,当是修葺过。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过了鱼沼飞梁,迎面一座殿就是晋祠的主祀大殿,圣母殿了。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熙宁年间(1068——1077年)封邑姜为“顕灵昭济圣母”,称圣母殿。唐叔虞祠堂则迁建于北侧。

 
  
圣母殿坐落在晋祠建筑中轴线最后,雄伟壮观。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在神龛内,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女们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

 
  先前的游人幸福,可以进入大殿参拜瞻仰,近前欣赏精妙的泥塑。我也曾在此列幸福过几次。现在,只能隔着大门和窗格远远地张望一番。加上殿内光线暗淡,而那些侍女又是陈列在凹形的回廊须弥座上的,远近高低不同,观摩效果大打折扣。勉强用高感光的模式不用闪光灯拍了几张照片,聊胜于无。(回家后,放大照片欣赏,才发现供桌上还有一块“请勿拍照”的小牌子,光线暗淡,连这个也没看清,就此道歉过)。好在管理当局已经在制作高清晰数字档案,寄希望它能够披露于网上。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圣母殿的右手边,就是著名的难老泉了。难老泉是晋祠三泉之首,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山海经》上就有载:“悬瓮之水,晋水出焉”。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泮水》篇中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

     
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既饮旨酒,永锡难老。

   
  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年轻时,好几次都为这个“永锡难老”中的“锡”字不解,原来,

 
  《尔雅·释诂》锡,赐也。

 
  《左传》锡,与也。

就是,喝了王上的酒,就是被赐予了难老的寿命的意思。
     
 
 其实,水好还在其次,就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难老泉水,晋祠一带盛产晋祠大米,在山西,这可是来之不易的“细粮”,在粮油都要凭票供给的年代,户口里粮食的才有了每月几斤大米的供应。

   
不过,如今的难老泉已经没有了水流,泉眼里出来的全是自来水,只是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而已。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泉眼上方,是一个六角古亭,亭匾上书“晋阳第一泉”。横匾上面是一块竖匾,是明末清初太原名人傅山所题的“难老”。水流下方,一个石舫,叫作“不檕舟”。不系舟的前面,一段是个孔的石头栏坝,泉水从孔中流出,南三北七。一段传说,是说好汉在滚油锅里赤手捞起了十枚铜钱中的七枚,给自己所在的北村争得了七孔水的权利的故事。

   
难老亭的后面,就是水母楼。水母娘娘端坐在一个盖在水缸上面的蒲团上,难老泉水就是从蒲团和水缸之间淌出的。年轻的时候一直搞不清晋祠祭祀的两个女性各是哪一位,那是因为当时不以宣扬帝王将相为主旨。现在一想,还是蛮清楚的。

 
  水母娘娘是位民女,还是受婆婆欺负的小媳妇。得到神仙的帮助,把神的马鞭放在水缸里,一拎马鞭,缸里的水便可漫到马鞭的高度,免去了挑水进屋的劳作。婆婆不愿意小媳妇活得清闲,偷偷地想把马鞭藏起来,把马鞭拎出了缸外,水也就随着从水缸中奔涌而出。水母娘娘没了办法,只好用蒲团盖上,自己坐在上面。于是泉水成了涓涓细流,娘娘也就成了塑像。美好的故事略带一些凄惨,那婆婆的思维当今也不少见,就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圣母殿的左手(北面)是晋祠中轴线的另外一路。大殿边上就是著名的周柏,古木有两千年了,长势依然遒劲。再向前就是善利泉,这是晋祠的第三个泉眼。取名的来历在于《老子》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带以前比较少看,这次有时间仔细了解了一下。

   
唐叔虞祠,又叫晋王祠。实际上应该是晋祠的主祠。奉祀的是周武王之子,晋国的开国诸侯姬虞。主殿应为元代的建筑。祠中很多碑刻,镶嵌在墙上,要是放在江南,一定珍贵无比。意外地发现了十几尊元代的乐伎泥塑,手持各种当时的乐器,正在演奏中。没有欣赏到宋代泥塑侍女,却在这里得到补偿。不由得有些喜出望外。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这里还有晋祠的著名唐代碑刻原件,《晋祠之铭并序御制御书碑》,是唐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碑文并书丹的原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刻。此碑原本已秘不示人,在难老泉亭以下用复制品代之。正好碰到管理方制作拓本,有幸观摩了一番。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再往前走,是个关帝庙,也有戏台。著名的唐槐就在这个院内。离开的时间已经到了,匆匆看过,离去。此次重新参观,事先做了功课,又有当地优秀导游的引领,收获颇丰。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晋祠游览话今昔 <wbr>- <wbr>山西游之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