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塘老叟mole1952
石塘老叟mole195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575
  • 关注人气:1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一首当过知青的人们演唱的歌

(2015-04-18 18:10:03)
分类: 回忆

《曾经》是一 首由当过知青的无锡作家马金中与同样也当过知青的无锡音乐教师郑文千联袂创作,由当过知青的人们演唱,唱给当过知青的人们听的歌。

之所以取名为《曾经》,我想,这大概是为了那一段渐渐地离人们远去的经历。今天的年轻人对那段历史总有着怀疑,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亲历者们的回忆有着种种的不解,甚至连做过知青的人们的子女们,听着父母辈们的“回忆当年”,都会认为父母们是在编故事。

之所以取名为《曾经》,我想,还因为那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因为毛泽东的一声令下,城里成千上万的尚未完成中等教育学业的青年被冠以“知识青年”的头衔,上山下乡,去接受“再教育”。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无奈举动。

之所以取名为《曾经》,我想,是对知青们的种种不解。在亲历者们对他们曾经有过的经历引以为荣的同时,社会上也有不少人对他们有着毁誉参半的意识。最明显的就是,有舆论说,“不是现在的老人们变坏了,而是过去坏的那批坏人变老了”。“文革中搞批斗,打砸抢的是他们,上山下乡时搞偷鸡摸狗的是他们,退了休,没事干,跳广场舞高噪音扰民的也是他们”。

《曾经》,是对知青们当年艰苦工作的无形肯定;《曾经》是对当过知青的人们肉体上吃过的苦,精神上受过的伤的有声诉说;

《曾经》既是当过知青的老人们的回忆和怀旧;

《曾经》又是对共和国那段历史的观察,透过小孔洞里看到历史上的那一斑。

假如没有《曾经》,这些当了知青的人们,会利用风华正茂的年纪,刻苦学习,不少都会得到正规的高等教育培养,那么这一群体出现的专家教授就不会是现在看到的凤毛麟角;

假如没有《曾经》,恢复高考后的进入大学的老三届学生就不用被人形容是干透了的海绵拼命地吸水,因为这些“海绵”在中学阶段已经吸到了不少水;

假如没有《曾经》,这些当过知青的人们会早日在各自合适的岗位上勤奋工作,祖国的建设将会发展到比现在更加先进的程度。

我们唱着《曾经》,我们引曾经有过的《曾经》为自豪;

我们唱着《曾经》,但又不以曾经有过的《曾经》为光荣。

我们唱着《曾经》,却期盼着再也不会有《曾经》。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曾经》。

附,《曾经》歌词

曾经在田野上,燃烧激情的岁月,

曾经在风雨中,放飞青春的美丽。

曾经在回城后,追寻失落的梦想,

曾经在艰辛中,重塑崭新的自己。

啊,知青,一代知青。

我们从那个时代走来,一路风尘,一身正气。

我们从那片热土走来,义无反顾,始终如一。

因为有这样的曾经,我们有不老的情结,

因为有这样的曾经,我们对今天格外珍惜。

知青,知青,知青。

我们同行,我们同行。走进人生的新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