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发来一组照片,都是旧时的日常用品。也不算什么古董,就是现在基本上找不到的,而又是当年常见的物件。
记得那时物资匮乏,置办生活用具都要凭证。结婚时名义上分灶另过,当然需要买煤球,于是,就在结婚证上加盖一个印章,上书四个小字,“煤卡已发”。不是发煤球哟,是发一张买煤球的凭证。
过小日子除了吃食,还要排泄。凭着结婚证还可以领一张马桶券。可不是可以装时下都到日本去买马桶盖的那种马桶哟。虽然家里一直在用抽水马桶,想着以备不时之需,还是去买了一只。只是那只马桶至今还置之高阁,远远地打破了无锡方言“新箍马桶三日香”的记录。还好,并没有再在结婚证上盖上一个“马桶已买”的印章。
写了不少离题的字,言归正传。那组照片中引起我注意的是那台缝纫机。这种机器,因为日常还用得着,妈妈那里也留着一台。当初是买美国人的二战回国时的二手机。购自上海滩上,装好木箱,水路陆路,辗转多日,运到无锡。
机器是重型的,踏起来轻松,轧起来劲头十足。什么劳动布,粗制帆布,根本不在话下。机器的盖板在使用时翻开来是一个小桌面。想当年,身上衣衫补得一块又一块。就是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回想起,我就坐在那个翻板上看着她,其乐融融,真正美好的回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