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多依树(昆明游记之五)

标签:
元阳哈尼梯田多依树景区日出景象 |
分类: 游记(湘川云贵渝篇) |
1954年设立的 元阳县在昆明的南面,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是一个典型的汉字地名,意思就是元水之阳,而元水就是现在穿过整个自治州的红河中段的代称。不过,与江阴在长江的南面所以称之为江阴不同,这个元水之阳的元阳也在红河的南面,到底是南面为水之阳还是北面为水之阳,不去深究了吧。元阳县成立的时间不长,县治却已经迁徙了一次,从原来高高在上的新街镇迁到了现在海拔高度较低的南沙镇。
哈尼梯田是当地哈尼族人赖以谋生的田地,他们大多居住在海拔800米至2500米的山区地域,依据不同的山势,土质修堤筑埂,形成梯田。他们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流,通过小水渠引入梯田,从事水稻生产作业。
面对着崇山峻岭中的艰苦生存空间,在各种山坡地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改造和维护建成了举世无双的梯田奇迹。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且不成规矩方圆的地块,是一种基本上不可能利用机械化农用器具进行耕作的“田”。除了耕牛,也许手扶拖拉机在一些大一点的田里勉强还有用武之地,可是怎样把它们运到地里又成了难题。所以,这里的哈尼族人劳作强度是十分繁重的。
发现当地人习以为常的梯田的绚丽风景,应该是改革开放后文化人对当地的山民的一大贡献。因为它们和我见到的其它地方那些称作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梯田截然不同,这些田都是凌乱毫无规律而又集中地分布在奇形怪状的山坡地上面。据说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灌满了清水,山风轻拂之下,反射着明媚的阳光,波光粼粼,错落有致;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犹如一条条翠绿的壁毯;夏秋之交时节,稻谷成熟,又是一片高低错落的金黄。如梦如幻,炫丽无比。像是青素淡雅的中国水墨画,又像是浓墨重彩的西洋水粉画。当然,最好的表现形式还是当今最流行的摄影图片。
从昆明到元阳县公路距离大约是355公里,计划行车时间为四个半小时。由于昆明火车站的事件的作用,沿途都有荷枪实弹的武警盘查过往车辆,尤其是带了众多旅客的大巴车。所以,实际上却耗用了九个小时。这还是只到了元阳县的新县城南沙镇,从新县城到景区一路上山,又用了三个小时。清晨出发,大巴车直到晚上近十点才到了多依树景区。
原以为多依树是个地名,其实不然,它是一种蔷薇科的植物,小小圆圆的果实是当地人的美食。到了地方,晚饭,住宿,休息,是夜无话。
清晨5点半,就被老友陆生叫醒,急忙整理好器材加入了拍摄梯田晨曦的队伍。元阳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实际上已经到了中国和越南的边境。经度偏西,日出时间很晚,据推算应该是7点30分。可是,多依树虽小,景区的名声很大。没多久,好的机位就被熙熙攘攘蜂拥而至的专业摄影家和业余爱好者们占完了。大家都在耐心地等待着东方欲晓的那段时光。久居闹市,很久没有看到过东方的启明星了,乘着月落星稀,背景尚暗,先试拍一张。下面的星星点点,则是山村的照明灯光。
多依树景区是一个山口,东面太阳升起的时候正好可以照亮山坡上高低错落形状各异的梯田,山沟的沟底,就是著名的红河河谷。谷底和空气中的水分随着太阳升起时气温的升高,渐渐地变成雾气,顺着山势奔腾向上,直到和山坡上的梯田汇合。摄影爱好者们所说的大片,大概就出在这一时刻。东方的红日喷薄初升,山谷的白雾翻腾涌来,加上山坡上的人工杰作哈尼梯田里水面反射着的耀眼阳光,好一幅天人合一的美妙图画。一时间周围的照相机快门声组合着身边不少卡片机自动亮起的闪光灯曝光声响成一片,甚至盖过了人们对神奇美景的啧啧赞叹声。
太阳飞快地从东边的山坡背后升了上来,日出时光的给人们带来的绚丽景象稍纵即逝。苦苦地等了两个小时,就拍了几张照片。回家一看,还真有些美景的味道。
如果专业摄影,在当地还可以多逗留几天,捕捉一些日出日落和其它自然光线赋予的图形。无奈行程所限,只能匆匆打点行装,再行十多小时的盘山公路回到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