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013-02-18 10:56:24)
标签:
过年祭祖 |
分类: 无锡是个好地方 |
要过年了,到处都在讲年味,很现代,很新鲜。那么,80年前的年味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过年了,照例要回家作三陪,陪吃,陪坐,陪聊。正好,套用一句新词,“录制一张新鲜的CD,听听旧时无锡河埒口乡下的年味”。
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所以,过年前的年味不是从张灯结彩开始,也不是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开始,更不是从爆竹烟花开始。第一位的大事是从给老祖宗过年开始的。宅院里中间的一进,有个不大的家祠,平常都是冷冷清清的。过年,要祭祖,家祠就开始有了旺盛的人气。首先要将祖宗的牌位检查一下。牌位原本都供在面南板壁上面的龛里,从太太公(高祖父)辈开始,一般是上溯四代,长上幼下,哥东弟西,排列有序。再往前的,就会排列到惠山的家族大祠堂里面去了,只有春禴秋嘗两季祭祀。牌位的下面是一张长长的供桌,上面放着专用的供奉餐具,碗筷,茶盏和酒盅。这些东西都是专用的,平时放在专门的地方,到过年时才取来,并不和家人日常使用的器具相混淆。除了餐具以外,供桌的一端,放一个花瓶,插上从自家花园里采来的天竺和腊梅。另一端放置一个红木的小屏风,好像一面镜子一般。长桌的前面,放置一张长方形的长台,比长供桌短一点,阔一点。老祖宗享用菜肴的碗碟就放在长方桌上。方桌的前端还摆着中间的香炉和两边的烛台。旧时王侯家使用的是五供,就是再加上两个插花的花瓶。小户人家,不可僭越,仅此三供而已。供桌的前面,是两只元宝香炉,化纸钱用的。东面墙上有一个镜框,镜框的里面写着家族中未成年早殁的长辈的名讳。靠墙再放上一张小方桌,也放置香炉烛台。
祭祖通常是在年夜饭前进行,人间要吃年夜饭,先人们也要回来吃年夜饭,而且比阳间的晚辈们要先吃。先人们的年夜饭摆在供桌前面的长方桌上面,每一个牌位前都要安排到。不过他们吃的没有阳间的那么丰盛。祭祖的时候,原先是要在毡制的拜垫上行跪拜礼的,民国了,封建的礼节就改为行鞠躬礼。先是行礼,上香,请祖宗用餐,饮酒,然后是,续酒,添菜,添饭。再行一次礼。香焚即尽,升化纸钱,祭祖礼成。供奉的菜肴就可以端到灶上回热,供人间的后辈们充作年夜饭享用了。
祭祖时并没有听说要拜赵公元帅,也就是俗称“路头”的那个财神爷,这可能与当时的世风有关。书香门第,当然还是要讲究诗礼耕读传家,就像旧时的社会排序是士农工商一样,想发大财其实并不是读书人的第一要义。
祭祖时也没有听说要拜东方土地公公,这可能是因为宅院是自家所有,并不是从别人处租来的原因,不需祭拜房东家的土地神的。
宅院里家祠前面的一进,还有大书房(诵芬书屋)和小书房(浣花书屋),这平常都是读书习礼,琴棋书画的地方,这时也要用来祭祖,墙上的“神像”都要挂了出来。悬挂的神像其实就是前辈祖先的画像,平时都卷起来收藏在专门的箱子里。只有到过年时才拿出来张挂。挂神像是小孩子们的事情,先要找到历代祖先的画像,一一整理好,然后挂到墙上固定的挂钩上。由于再远的祖先也都在惠山祠堂里享受春秋两季的祭祀,挂出来的神像男的一般都是清朝官员的打扮,头上顶戴花翎,颈上挂一串朝珠,衣服上的补子依照品位方方正正,威风凛凛。边上的夫人,则是凤冠霞帔,慈眉善目。如果除了德配夫人以外还有继配,那也依例挂上。至于妾室,则不入此列。民国时代的先辈,则是一张身着长衫马褂的大幅黑白照片,头上戴一顶瓜皮帽,一副民国时代的打扮。祖先的神像数量颇多,占墙的面积也大,大书房挂长辈的,小书房挂小辈的。照例也有供奉的碗筷碟盅放在神像前面的供桌上,改菜肴为莲心桂圆红枣等干点供果,放在一只分为好多格子的圆形八宝果盘里。
书房里的那些神像,要到年初一才去拜谒,过完年就收起来,等着下一个周期的到来。
以上的故事,应该是亲历者的原版,与现今流传的版本不尽不同,看来原版和再版之间有着不少的区别。那些出自传说的赝品版,就不屑一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