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广溪上石塘桥的历史沿革-(原)

标签:
历史沿革石塘桥长广溪旅游 |
分类: 无锡是个好地方 |
无锡的长广溪上有一座美丽的景观桥,叫作石塘廊桥。除了作为湿地公园的风景点缀,供游人通行和小憩以外,已经失去了作为交通要道的实用功能。
原先的石塘桥可不是这样的,它是沟通长广溪东西的交通要道。在五里湖上的宝界桥1934年通行之前,从东面的雪浪到西面的大浮以及包括现在的鼋头渚风景区在内的大片地区的交通,主要就靠这座石塘桥了。
石塘桥的记载,最早见于元至正年间(1341年 -1370年)的无锡县志,“石塘桥,跨石塘并属扬名乡”。由此,石塘先修而桥梁后建。
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的无锡县志上,这座石塘桥变成了三座桥。开始有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广济宝庆惠安三桥并在石塘,据五里湖要津延袤二里。广济居中,极险峻。余两桥居东西。宋嘉定间(1208年-1224年)僧月堂建。元大德四年(1298年)僧中重建。属扬名乡”。由于长广溪是南北向的,这座石塘桥实际上是由三座桥分东西呈一字连接排开,架在五里湖南面的长广溪溪口上的。三座桥的中间应该是拦着湖水的堤,堤顶也可算作桥面,这样整个桥梁工程才可能“延袤二里”。这个“僧月堂”很可能是佛教的堂号,而不是一个称作“月堂”的僧人,否则,大德四年的“僧中”便不好理解。
明万历(1573年 - 1620年)的县志是这样写的,“广济宝庆惠安三桥,并在石塘。宋嘉定年间僧月堂建。元末天兵南伐,莫天祐毁桥塞水为拒战计,溪流久塞。国初里人浦行素重开石塘,始建木梁。隆庆辛未(1571年)即中桥为石梁,高数十尺,为广济也。邑中士大夫多乐助焉”。这个莫天祐也是无锡人,元末时聚民众抗明军,为了守城,断了石塘桥,并使得长广溪淤塞。明初,改朝换代,长广溪又被里人浦行素疏浚重开。浦行素名晨,居石塘,行素是他的字。和无锡浦姓名人浦长源为叔伯兄弟。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浦氏宗谱》中有“建桥濬湖百世利赖,载锡山志。生洪武元年(1368年),卒景泰六年(1455年),寿八十有七”的记载。看来重建石塘桥只是疏浚长广溪的附属工程。从文字的分析,这连着的三桥也不可能连续架设二里长,因为单独的木梁和石梁都不可能架设到这个长度,除非是架在连续的桥墩上。
康熙县志上的石塘桥分成了三座,比较简单:“广济桥,即石塘桥。宝庆桥,惠安桥,以上三桥并在石塘。宋嘉定间僧月堂建。淮张将莫天祐屯兵毁之。明隆庆中建复其一,即广济也”。这里的“淮张”应为元末农民军领袖张士诚(1321年-1367年),据江浙富庶地区。在与朱元璋的争斗中降元后,又被明军消灭。
乾隆县志上,对石塘桥的描述较为详细,“广济桥在五里湖长广溪之间,今名石塘桥。宝庆桥惠安桥,以上三桥相传宋嘉定间僧月堂募建。元季明兵南下,莫天祐毁桥塞口拒之,湖流壅漫为患。天下既定,里人浦行素开塞补堤,架木梁其上。隆庆中,浦后人复昌易石梁。然止一桥,即广济也。今行览桥口内外,皆汪洋巨流,别无可置桥处,不知当日三桥如何坐落,恐三名止是一桥异名,传者误耳。桥北口西涯有旋水潭三,深不可测”。从这一段描述可知,当时的桥确实是架在拦在五里湖和长广溪交界的水面上,而桥则是架在堤中走水的缺口处。这时的石塘桥只有一孔石梁,其余两孔则被堤坝做实,成了名不符实的桥。
再到了清嘉庆《无锡金匮县志》上,石塘桥的叙述完全是按照乾隆县志的照抄。
清光绪年间的《无锡金匮县志》上,则桥名改称广济桥,“在五里湖长广溪之间。今名石塘桥。宋嘉定间僧月堂并建三桥,曰广济,宝庆,惠安。元季莫天祐屯兵毁桥塞口。水时壅漫。明初邑人浦行素开塞补堤,架木梁其上。隆庆中,浦后人倡易石梁,即广济也。然水势湍悍,一桥不足以洩,仍别为二水门,以存三桥遗义”。这说明,至此桥的本身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在堤的两边分别开了两个水门,以便在水流大的时候供水行流。同时也说明明代隆庆辛未(1571年)造的石梁桥经过了三百多年的使用,依然在发挥着正常的作用,沟通着石塘两边的通行。
进入民国后,中国军队为阻日寇追击,将石桥拦腰炸断。按照现在网上说明的说法,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又重修钢筋水泥石塘桥。不过,我幼时(1950年代)曾经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前大梁上自河埒口经宝界桥到长广溪东面的石塘村省亲,记忆中并未下车坐过渡船。所以,在网上说的钢筋水泥大桥之前,应该还有一座沟通东西交通的石塘桥存在,只是没有人提起罢了。
作为交通要道的石塘桥被现在高浪路上的长广溪大桥所替代,而今天的石塘桥已经退出了沟通石塘东西两岸的行列,变成了湿地公园中婀娜多姿的著名景观。失去了往日车马通行的繁忙,廊桥横卧在碧波之上,与悠闲的游人作伴,和两岸的绿树为伍。湖风习习,吹皱了廊桥券拱在水面的倒影;溪水潺潺,微露出游鱼在的水中摆尾嬉戏,配合着美丽的湿地植被给无锡的山水风光平添了几分沁人的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