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埃塞俄比亚的语言环境(第三次去非洲 5) (原创)

(2011-11-14 14:42: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游记(非洲篇)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据说有80多个民族。语言文字也不少。同样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有过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中国是很幸运的,尽管我们说着各种不同的地方语言,尽管口语相互不同,但是,汉字是可以在很大的疆域里通行的。而在埃塞俄比亚就不同了,仅仅离开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才三十几公里,那里的流通的语言就不是埃塞的法定语言阿姆哈拉语了,而是一种叫作欧罗米克的民族语言,不但有语言,还有文字,好繁琐。

        幸运的是,虽然埃塞曾经被意大利占领过,但是它是非洲唯一没有做过西方国家的殖民地的国家。它选择了英语作为除了阿姆哈拉语之外的第二官方语言,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这样,大凡上过几年学,老老少少都会英语,应用得也很普遍,这就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和中国的英语教育相比,中国学校的英语教育注重的是考试,而埃塞则是注重交流。在中国学了多年英语,出了国还是一个哑巴,而埃塞的小学生都可以与人用英语交谈,很是令人羡慕。早晨,碰到一个身上带着割草镰刀,手里拿着书包的小男孩,一问一答地聊起来,从学校聊到放牛,从阿姆哈拉聊到欧罗米克,从对面的工厂聊到身边的花园,居然也是有板有眼。国内的那些所谓双语教育学校,在这里应该说比比皆是。也由此想到,一个国家外语知识的普及程度和这个国家的强盛到底能有多大的联系?

       由于阿姆哈拉语不像中文一样,它对现代科学的表达能力的局限性比较大,在专业技术学校里几乎所有的学科都用到英文版的教科书,所以,对于有着技术学校以上教育背景的人来说,英语是不可或缺的语言能力。这就使中国出口的机器设备那些洋泾浜的英文版说明书和操作手册反倒成了人家的笑柄,有个老工程师甚至开玩笑地说,这些资料是不是用法文写的,意思是,我们学英语的人看不懂。读着这些国内著名的设备厂家花了重金配套翻译好的设备资料,被人家这样戏弄,不禁有点令我汗颜。

        说来也好玩,中国的大多数设备也是从西方先进国家的设备上消化吸收而成的,而当中国设备界的先贤绞尽脑汁想着怎样才能把一个个英语专用名词变成通俗易懂的中文词汇的时候,想着怎样才能把一个个英语的专用名词按照信达雅的原则按照设备的功能变成可以意会的中文词汇时,绝对没有想到众多的后来者还要把这些词汇复原到原来的英语词汇。于是,按照国内通行的中文文字再用各种流行的翻译软件搞出来的说明书,就成了驴唇不对马嘴的东西。

        会了一点英语,和当地的有文化的人士交流应当没有问题。同时,交谈中也考验着先前学过的东西是否足够扎实。越发地体会到所谓“学过的东西隔得时间太久,全部还给老师了”,的说法纯粹是一句托词,应该是以前根本就没有学好,即便是经过了直接和间接的触发,也没有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一场技术培训下来,对照着机器部件,从中文到英文,再从英文到中文,很是辛苦。不由得想起了二十多年前那个带着德国技工到无锡来安装设备的德国专家苏克,也是从德文到英文再从英文到德文,如出一辙。

       对于那些没有上过几天学的普通工人来说,语言障碍可就大了,他们甚至连阿姆哈拉语也不懂,很多设备的操作都是通过肢体语言使他们学会的。万不得已,就要通过中文转到英文,再从英文转到阿姆哈拉语,然后再转成当地语言。忽然想起了电视节目中的传话节目,真不知道最后接受的那位究竟知道了多少。

      总之,埃塞的语言环境对于中国的合作商来说,是件很适宜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