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无锡方言 |
1984年我初回无锡,那时的无锡人没有现在那么地域成分复杂,大部分都操无锡方言,甚至连读文件时都会使用方言念。不像现在各地的移民很多,街上已经通用普通话了。
单位里外地的人“引进”渐多,无锡人工作时也开始讲起了普通话。一天,讲到了一个职工,人没有什么能力,学历倒还不低,大家对他没有什么好感。于是有人说道:“他就是卖卖他的耙子”。我不解,心想即便是没有什么能力,也不要贬低人家是卖耙子呀。难道他以前是做做小买卖的不成?
再一追问,原来是无锡人说不来普通话,品牌的“牌”字在无锡话中发音为耙子的“耙”,卖牌子就变成了“卖耙子”。于是,我们很长时间里将那种没有真才实学,卖弄徒有虚名的学历的人称为“卖耙子的”。
前一篇:文章屡被抄袭,甚感欣慰-(原创)
后一篇:为鼋头渚地名来源正名-(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