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把友人推荐的《蜗居》看完了,长长的35集呐。严格地说,也不能说是“看”完,有的是看,有的是闭着眼睛听,还有的是一边放一边打呼噜,就算是全部放了一遍吧。现在的网上看连续剧真好,想看多就多看,想看少就少看。不像当年看《北京人在纽约》好像天天被电视台牵着鼻子,到点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正剧前的广告结束。临了又被吊着明天的胃口。
35集都看完了,有点什么想说道的呢?
1,
《蜗居》中没有主角,有的只是当今社会的现象。
比如房价的高耸和众多的房奴;房地产业主对被拆迁户的巧取豪夺;市井草民的平凡生活和政府贪官的骄奢淫逸。为了买房不惜动用好几家亲友的积蓄的郭海萍,和为了贪图虚荣和享受不惜抛弃同龄恋人投向半百老头的怀抱的郭海藻;其实,作者最想表现的应该是挪用市民的社保基金到美国去投机股票的某市级领导的罪行,但又几次欲言又止。
2,
《蜗居》中被人大肆批评的是它的对白,说什么是电影史上最“黄”的对白了。我以为只专注于那些有颜色的对白所在,而忽视了大量的有特色的对白,实在是只看到了几个特殊的点,而没有理解作者的用心。平心而论,作者和编剧以他们丰富的在上海的社会经验,写了剧中的对白。在《蜗居》的各个阶层中,白领阶层写了知识份子的语言;小市民阶层写了弄堂市井的语言;草包老板写了粗俗轻佻的语言;达官显贵的太太们写了故作矜持,到处摆谱的语言;政府官员则用了官场通用的上下迎奉,滴水不漏算尽机关的语言。至于后期沦落为宋秘书的二奶的海藻,当然就要说说职业二奶的语言了(这就是所谓的“黄”)。当然,百密一疏,不免有些口误或者笔误,比如“明日黄花”这个成语,就两次被知识分子们说成是“昨日黄花”;上海典型的石库门房子也被字幕打成了石“窟”门。
3,《蜗居》没有提到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有具体地名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无锡,一个是福建。但是,从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黄浦江边夜景和故事中海萍和海藻生活的“蜗”,很容易地可以看出故事的背景是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马路是上海的马路,弄堂是上海的弄堂,装扮是上海人的妆扮,饭桌上吃的饭菜是上海的饭菜,连剧中人的普通话也要刻意地流露出上海普通话的特殊口音。就是没有点出是上海,而假托是什么“江州”。
4,
以《蜗居》推广到广厦,中国的许多小老百姓还是要继续着这种“房奴”的生活,每天早上眼睛一张开,就有几百元的“按揭”对着你张牙咧嘴地笑。那个中国老太太攥钱买房和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的神话还要被中国的房产商们重复更多次。只是这些人忽略了美国老太太其实不要到老太太的年纪就可以买到她住的房子的产权和地权,而大多数中国的老太太则是到成了老太太的年纪才可以获得她的房子的产权和土地的使用权这样一个现实。
5,
关于小贝,没有多少可以讲的。小贝在剧中既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也不是剧情发展的主线。小贝之所以成为海藻的恋人,是小贝自己的追求,他只是在偌大的城市当中偶然碰到了海藻而已;小贝之所以成为宋思明的“情敌”,也只是一种命运的偶然。现实中的“小贝”,要么也会发展成“房奴”,要么就去“啃老”。对小贝们的怜悯,丝毫也无法改变小贝们的命运。
6,
关于“啃老”,《蜗居》中很多地方表现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啃老现象,有的是直观的,有的是需要分析的。海萍夫妇的啃老是比较直观的。买房子没有足够的钱,就问乡下的父母要,还要得理直气壮。张家阿婆靠着祖上传下来的老屋,甚至搭上了自己的老命,从开发商那里换回了新的房子,供享受低保的儿子和儿媳居住。对于张家儿子和儿媳来说,不也是在啃老吗?还有贪官宋思明,之所以当上了官,想来应该和宋太的父亲无不有关,小辈受到了父辈的关照,应该也是啃老吧。
《蜗居》没有什么皆大欢喜的结局,“贪官”宋思明一死了之,二奶郭海藻一走了之,按揭的郭海萍还要去接着还贷,被拆迁的张家夫妇将安稳地住在原本就应该得到的房子里,也不知微薄的低保收入是否能够承担起昂贵的物业管理费。更不知道海萍要开办的那所教老外学中文的学校是否要申领教育局的批文,也不知道婷婷和她的母亲如何走完没有宋思明庇护下的未来日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