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门的开放,许多国外的美食都进入了我们的选择范围。然而,这些美食大多都没有对应的汉语称呼,成了翻译上的困惑。
传统上,对于外来的食品,很多采用音译的做法。比如巧克力,比如咖啡,比如色拉,比如匹萨等等;
也有用传统的汉字和外文音译合作的,比如冰淇淋,比如求斯糖等等;
近来碰到一个营销策划商,生硬地将欧美流行的小食品
waffle
做一个见形生义,翻译成“松饼”,还说成是符合中文传统。这松饼倒也是古已有之,但是,在大陆的各个地区它的释义是不同的。上海有上海的松饼,福州有福州的松饼,北京有北京的松饼,广州有广州的松饼。一定要把
waffle
翻译成松饼,会有什么歧义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再把松饼翻译成英文,看看会有什么出乎意料的词语出现。
我们把汉字“巧克力”送入,跳出来的是:Chocolate;
我们把汉字“咖啡”送入,跳出来的一定是:
coffee;
如果我们把汉字“松饼”送入,想当然,跳出来的应该是
waffle
才对。结果是什么呢?跳出来的是另外一个英文字:muffin
,显然,前面的翻译错了,有一点鹊占鸠巢的味道。人家松饼明明是
muffin
的中文翻译,而且已经存在许久了,为什么要让给你
waffle 呢?
其实 waffle
的中文翻译也是早就有了,叫作“窝夫”,也是音译。也有人称为“软华夫”的,因为和传统意义上的华夫(wafer)相比,waffle
是软的,水份含量更多,wafer
是比较干硬的,带有较少的水份。
人家是望文生义,这里的先生们是望饼生义。其实,只要吃上一口,什么不同点就都知道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