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闲来无事,八十多岁的老父突发奇想,要去看看他的外婆桥。老父的外婆桥在雪浪乡方桥镇的沈巷上,少小离家老大回,他离开外婆家六十多年了,那地方现在成了“天鹅湖小区”的领地,那个古老的乡镇还会在吗?
老爸胸有成竹,口中念念有词,外婆家的老屋,“大屋里”在那里是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肯定不会被拆掉。执意要去看看。
过年回家,本来就是尽三陪,陪吃陪聊陪玩,的责任的,我那车虽然是城市车,可是底盘还算高,就当越野车开开,跑一趟吧。于是载了又遇上本命年的老妈和也不年轻的表妹一行四人,上车前往。打开车载GPS一查,真的还有一个“方桥居委会”,好家伙,几十年前的死乡下居然也成了城市编制,有了什么居委会了。那就跟着导向走吧。
车过蠡湖大桥向南,路越来越宽,人越来越少,景物和老爸的记忆越来越对不上号,我也越来越迷茫,难道这个方桥已经没有了?GPS报着,到达方桥居委会,目的地在你的右前方。可是眼前一片绿草,除了大路什么也没有。看来这GPS的地图也需要更新了。前面有一个村庄,乡间小路勉强可以行车,硬着头皮开了进去。村里的路倒是可以行车,宽的地方还有小车停放。只是路两旁都是砖瓦农舍,没有街镇的迹象。
前面一座小桥,仔细观察,未见限重标记,开了上去。坐在边上的老父忽然精神大振,“河浜,对了,是这条河浜”。我暗想,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到处可见,难道一定是你外婆桥的小河浜?随即开了过去,再过200米,前面豁然开朗,大路是耶。只好下车打探。
连问几个路人,都不知道那个“大屋里”,也不知“沈巷上”。原来这老式的村巷一般都是外乡来打工的青年租住的,只知工厂商店,本地的乡土根本不识。正在无奈之间,眼见得前面步履蹒跚地走来一个老婆婆,继续问讯。婆婆答曰,走过头了,就在那座小桥的西边。原来有些懊恼的老父眼睛一亮:“你看,我没有说错吧,快快掉头”。
回车过桥,弯转向西,左边是小河,河岸就是路,路旁是几座老房子。老爸目不转睛地望着,口中自言自语,不对不对,屋子太小,还要向前。还是表妹的眼光好,“地上有一碑,上面是什么人的故居。”急忙停车下车细看,果然,就像考古一样,看到一块残碑:
已经到地方了,但是老爸并不认可,“大屋里很大的,不像这般小的身量。一定是搞错了,重新再找。”老妈又找到了证据,振振有词地念道:
老爸这才认了账,认真地看了起来。他的外公,就是这个沈瑞洲的父亲沈宝生。
原来小时候没有参照物对比,稍大一点的屋子就显得高大无比了。而现在,老爸不要说中国各地,世界上的高楼大厦也见过不少了,当然就不认这个大屋了。可见,就算到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时候,故乡在人们的记忆里总是一个美丽高大的形象。只是,记忆中美丽的外婆桥变了,变得旧了,变得破了,如果不是这通残破的“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恐怕早就要湮没了。
大门是铁将军把门,只好把照相机伸进去拍了几张。照相机拿出来一看,哎呀,不禁想起李白的两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了。
探访结束,圆了老爸的外婆桥梦。拍了几张照片,驱车回家。还好,还不需要用经纬度来定位。回家网上一查,同一批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共有38处,顾毓秀故居列第九,沈瑞洲故居列第二十四。
加载中,请稍候......